关于繁荣文艺创作的认识与思考(3)

关于繁荣文艺创作的认识与思考(3)

社会效益是文艺评价的首要标准

优秀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正确的文艺批评。古人云:“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的本质从根本上讲是时代精神与物质的总和。因此,我们评判一个作品是否优劣,首先应注重它的社会效果。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优秀作品的社会效益都是不能简单地用金钱多少来衡量的。试想,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售价也不过二三十元左右一本,可是据统计,从1952年到1995年40多年间,它却重印了57次之多,发行了250多万册,培育和塑造了整整几代人的理想信念与精神灵魂。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保尔柯察金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间。这几代人的精神情操和理想情怀,是创造和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早已胜过那屈指可数的出版书籍的有限成本。无数事实证明,宏观的社会效益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道理,因此我们一定不能仅仅单纯从狭隘的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衡量一个文艺作品的优劣。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普通商品的一般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艺作品的特殊精神属性。我们在从事文化工作、进行文艺评价时,千万不能忘却这一点。

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讲完全不要经济效益,而是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有机统一好,不能简单地迎合市场。因为有时优秀的作品并不意味立即就会拥有大量的读者和观众、会有好的市场和收益;也不等于一些平庸的作品就肯定没有读者与观众,就没有市场和收益。恰恰相反,有时越是优秀的作品,因其潜质中越具有超前的东西,因而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往往越慢,越需要有个过程。马克思用40年的时间写成的《资本论》,是在他死后十多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理论指南。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其艺术事业起步于《青铜时代》,成熟于《地狱之门》、《加莱义民》等作品,他的《老娼妇》、《思想者》惟妙惟肖,但真正标志着他问鼎西方雕塑艺术巅峰的作品则非《巴尔扎克像》莫属。而这件专为巴尔扎克所创作的个人塑像,罗丹花费了7年时间去创作、19年时间去等待、直到他辞世22年后才得到官方和人们的认可,最终被安放于巴黎市中心哈斯帕耶大街和蒙巴那斯大街的交汇处,成为传世名作。鲁迅当年作品的发行量很少,而同时期的一些人的作品发行量都比他多,但是一百年不到的时间,今天鲁迅作品的发行量已远远超过那些人作品的几万倍。司马迁用了近20年时光才撰写成光耀千秋的《史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耗费了整整3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但凡一些优秀的作品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才能掂出它重如千钧的分量。这些作品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说不要坚持文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恰恰相反,只有大力推进艺术和学术民主,鼓励创新、大胆探索,推动不同风格、流派、体裁、题材的交流、互鉴,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面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