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四个突破口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四个突破口

2014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意味着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要走好转型发展之路,关键是找准突破口。

一、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为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氛围。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没有思想观念更新,没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氛围,没有对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制约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教育观,是指用精英教育的传统思维,把不同的办学类型与办学水平划等号,认为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最高,教学型大学次之,而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大学办学水平最低。这种观念的产生,是由于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中沿袭了普通高校的办学思路,担心转型发展会降低自己的办学水平,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其实这种认识是对教育的极大误解。教育类型体现的是不同教育任务的分工,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之所以形成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主要原因:一是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科学进步、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承担起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高校类型的多样化,犹如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多样性一样,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转型发展担忧了。

二是传统的人才观,目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用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评价人才,认为只有考试得了高分,上了名牌大学,尤其是国外名牌大学的人才算人才。这种人才观的最大弊端是给受教育者灌输一种身份意识,使人成才的目标越来越单一,使学校教育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接受教育的年限,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二是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让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到各行各业去工作,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生产与服务水平,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由一种人才来实现,人才观念的转变不仅涉及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观念转变,更关键的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多类型的大学评价标准,避免用一个尺度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这个问题不解决也将会拖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

三是传统的职业观,是指把众多的职业划分为多个等级,认为大学毕业生,只有考公务员,或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到科研院所工作才是好职业。如果到基层,尤其到中小企业当一名技术工人就没出息。这种职业观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延续,如果不解决,也会对高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不良后果。总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

二、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为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有了这种合作关系,高校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此外,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学生的实习条件要求很高,这对建校时间短,资金较缺乏的民办本科高校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能否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对其转型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