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军:高原深处输油人

王锡军:高原深处输油人

摘要:王锡军,男,1974年出生,青海油田管道公司机组长,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王锡军创新工作室提出技术革新项目84项,申报国家专利26项,获国家专利11项,2014年11月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锡军

王锡军

2011年2月,正在油气管道工地鏖战的王锡军,接到赴北京领奖的通知,从青海高原赶赴首都北京,披上了“中华技能大奖”的绶带,与窦铁成、白国周等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创新工人一起拿到了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证书,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真没想到能领取那么大的奖,两年,全国才评20名。”12月12日,王锡军对记者说。

1993年,19岁的王锡军从青海石油管理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一线。

青海油田是一个“苦”油田,地处戈壁、沙漠、沼泽、碱滩,平均海拔290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70%左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花土沟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从踏进瀚海的第一天起,王锡军就立志在这里书写自己的青春篇章。

2000年,是王锡军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年。这一年,成就了他“管道铁人”的名号。

当年,青海油田公司参建涩北-西宁-兰州管线工程,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管道口径最大的长距离输气工程,起始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最终到达西宁、兰州。

那年8月,青海油田油建施工队伍已经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在一次管道无损检测中,突然,重达100多斤的无损检测仪在组焊好的管道中受阻。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割管取出检测仪。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样做除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外,还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割开的管道再对口更加困难,对公司声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我进去把设备拖出来!”正在大家一筹莫展、面面相觑之时,26岁的管工班长王锡军说。

密封的管道长达100多米,且里面空间狭小,空气稀薄,有很大的危险性。“这个办法行吗?”很多人发出了疑问。

“让我试试,一定能行!”王锡军再一次提出要求。在场的监理、业主代表、公司领导几番权衡,制定了周密的安全措施,同意王锡军进去试一下。

当天,太阳炙烤着柴达木盆地。身高1.7米多的王锡军绑着麻绳,手拿手电,头戴铝盔,深深地吸了口气,迅速地钻进了直径仅为660毫米的管道,将麻绳另一端绑在检测仪上,一边退,一边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一寸一寸艰难地往后挪……

突然,管道里没有动静,顿时,管道外面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起,空气仿佛已经凝固。

大家拼命地拉着绳索,一秒、两秒、三秒……一米、两米、三米……两分钟后,疲惫不堪的王锡军终于倒退着爬出了管道,他的身后紧紧连着那台无损检测仪。

霎时,王锡军的身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监理、检测人员也都为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而动容,亲切地称他为“铁人”。从此,“管道铁人”的故事也传遍青海油田。

“在太阳直照下,管子里特别热,有一段时间我都热昏了过去。”王锡军现在回忆起来很后怕,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