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涛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环渤海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
找准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
“京津联动发展桥头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点”两句话,似乎略显一般化,还不足以完整准确地概括宝坻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准确的说,宝坻是京津唐金三角区域的中心,要建设成区域内高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突出的产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为此,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水资源、地热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积极吸引京津唐等大城市的人才、技术和优质项目,着重发展和做强高技术产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农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老年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建议依托已有的京津新城和地热资源,对设施加以改造提升,谋划发展老年和健康产业,对接周边大城市医疗康复资源,打造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将京津新城这一优质资源盘活。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互联网+ 、电商等新技术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对宝坻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和战略布局的宣传力度,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借助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赵弘(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北京“城市病”,其重要路径之一,就是通过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实现首都城市功能再配置。宝坻距北京70公里,处于大城市周边新城(卫星城)建设的空间范围内。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率先推进,北京与宝坻之间的交通联系将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这为宝坻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基本条件。宝坻要抓住机遇,强化“京津联动发展桥头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全面对接首都创新资源,加快构筑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引提并举,集群发展,“提”是通过技术升级、工艺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 “引”即引进新的产业资源,做大经济体量,支撑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平台构筑,品牌打造,要加强对街镇园区空间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和标志性平台;三是环境制胜,人才为本,要加强环境营造,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使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承接和对接首都产业外移需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既要借力首都资源,也要助力首都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北京的产业转移以及城市功能向外部扩散,要形成主动承接、对接和服务首都的良性互动,实现协同共赢。二是既要引进外部资源,更应在激活内部要素上做文章。要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推动自身机制创新,使招商引资与本地主体的培育对接。三是既要完善硬件设施,更要优化服务环境。要完善园区软环境,营造和提升对接的层次,形成标准高、机制新、服务优的环境;要营造细微化、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各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要以独有的、特色的比较优势和政策体系来营造创新氛围浓、创业机会多的生态环境;要吸引和对接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京津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