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黄苇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2)

二、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

今年是2015年,按照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三步走”目标的第二步,我们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距离现在只有不到六年的时间了。过去我们老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讲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六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它。所以对小康社会的标准更加明确。实际上在十六大召开的时候,最初提出了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要做到“六个更加”。哪六个更加?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当时提出这“六个更加”,应该说群众还是很受鼓舞的。

而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首次讲话里,他就顺应大家的愿望,把这“六个更加”进一步发展为“十个更”: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总书记这“十个更”说出了我们每个人心里最关心的问题。哪个年轻的父母谁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育质量更高的学校?现在学区房贵得吓人的房价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是绝大劳动者包括我们干部职工的期盼。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是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对于已经加速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更是那些身陷养老难、看病难的老人的焦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则反映了已经步入了小康的居民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还有我们中国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对子女的关爱,那是在全世界最突出的,对子女关爱远超过对自己。使自己的子女、孙子女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所以,总书记了解大家想的是什么,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显然已经把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纳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人们常说的“红二代”出身,但是他从小就对人民群众所遇到的困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非常切身的感受。他的母亲齐心在回忆习仲勋的时候谈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习仲勋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了,但是他们的情况是孩子特别多,一共有七个孩子(包括他前妻的几个孩子),有上小学的,有上中学的,有上大学的,家境并不是非常宽裕。更重要的是,他们夫妻两个对孩子的家教非常严,发给每个孩子的零花钱,你要说出怎么用的,说不出要面对墙罚站,什么时候能够说出钱怎么用的,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才许你回来吃饭。他们家孩子穿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习近平一向很听话,但是有一次他父亲让他穿姐姐穿过的一双鞋,他坚决不穿。让他穿,他急得哭了都不肯穿。为什么?因为他姐姐穿的是一双花鞋,习近平一想我穿这双鞋上学,那不让老师、同学笑话嘛,最后怎么说也不肯穿。最后他母亲没有办法,就到街上弄点颜料,把这双鞋染成黑的,尽管仔细还能看出这双是女孩子穿的鞋,但是好歹鞋面染黑了,习近平勉强接受了。

到了1962年以后不久,习仲勋就受到牵连,被打成了“反党集团”隔离审查。后来齐心在看到他的时候,习仲勋给她讲了这么一段话,我现在唯一感到宽慰的就是我们家几个孩子,我们从小没有给他们娇生惯养,要求跟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学会吃苦、节俭,现在家里遭到了这么大的变故,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们挺得过来。这个时候习近平才10岁。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北京的学生要分配工作了,按习近平的家庭情况,他既不可能当兵,也不可能招工,只能和很多同学一起下乡插队。当时北京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主要是四个地方,一个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个是内蒙农村,第三是山西农村,第四是陕北农村,最红的就是陕北。为什么?因为我们共产党闹革命,能够长期站得住的,多数都是穷困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这一地方一旦是鱼米之乡,就是税赋的源泉,反动派会拼命过来跟你抢,不会让你长期占领的。陕北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穷困的地方。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要搞大生产运动?毛主席讲,因为陕北打的粮食养活不了我们的几万部队和几万人。所以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派人到南泥湾去开荒。

习近平到了离延安80多里的延川县插队。他曾在农村工作会上讲过,他也曾经有过一个多月没吃过一次肉的情况,看见生肉都想上去啃一口。但是他带了很多书去,晚上读书充实自己,白天跟乡亲们一起劳动来锻炼自己。他下乡的时候不到16岁,几年的锻炼下来,他也能够一口气挑着140斤担子跑10多里地不换肩,真像农村大小伙子一样。更重要的是乡亲们没有因为他是“黑帮子弟”歧视他,在文革期间就让他入党,还推选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因为他表现很突出,北京市奖励了他一台带跨斗的摩托车,在那个时候还是很稀罕的东西,他用这个摩托车换了乡亲们急需的抽水机、扎米机,来解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975年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习近平说,临走那天我一睁开眼就发现屋里、外头都占满了人,原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给我送行。害怕吵醒他,没有人发出一点声响。习近平说,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当着乡亲们的面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全村人送他十里地远,最后有十几个小伙子小跑围着马车一直他送到集市以外的县城,看他上了汽车才离开了。

习近平同志说,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个是革命老前辈,一个是我们陕北的老乡。而七年“上山下乡”的最大收获,就是他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迫切希望帮助乡亲们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希望带领大家尽快奔小康。他现在下去考察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我必须见真群众,而不能够是经过地方培训导演过的群众;第二,我必须摸真情况。要去考察一个地方,哪怕在现场新添一个板凳都不行,那儿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为习近平当过大队书记,当过县委书记,对有些地方做过的猫腻非常清楚。如果领导下来调研见到都是经过培训、导演、指挥的,给当地领导歌功颂德的群众,如果看到都是被临时粉饰的,甚至家电、家具都重新换过一遍的所谓的新农村,还怎么发现中国的问题,怎么了解群众疾苦。他要求领导干部别在那儿装样子、做虚功、滥表功,而要求实、务实、落实,真的扎下心去给老百姓办点实事,求点实处。

担任总书记两年多来,习近平足迹遍及甘肃、湖北、湖南、内蒙、新疆、福建、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他认为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持”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

所以,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习近平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我们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和这三大战略举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来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够绘就全面建设小康的宏图。所以这就是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的关系。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