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乙化:令日军胆战的“小白龙”

白乙化:令日军胆战的“小白龙”

摘要:走进马栏村,一眼便能看见地上用砖铺成的红线。村干部杨红英说,红线指引着一个个遗址,每到一个遗址,红线就会出现箭头,一处建于清代的三进四合院,便是当年白乙化任团长的十团团部旧址。

在马栏村“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当年八路军使用过的桌椅还摆在原位。为了重修“司令部”,村民将它们捐献出来。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北京沦入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达8年之久,在这场民族危难中,北京军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息。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岁月,今起新京报推出“京华英雄之寻迹”系列报道,寻着先烈遗迹,忆往昔岁月,重温抗战故事。

距离斋堂镇五六公里远的南面,有一村庄叫马栏村,抗战的峥嵘岁月给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被人们尊称为京西红村。

走进马栏村,一眼便能看见地上用砖铺成的红线。村干部杨红英说,红线指引着一个个遗址,每到一个遗址,红线就会出现箭头,一处建于清代的三进四合院,便是当年白乙化任团长的十团团部旧址。

挺进军驻地旧址 再现部队旧物

在挺进军司令部旧址,83岁的村民张俊有回忆起抗战岁月。彼时只有7岁的张俊有,父亲被日军杀害,目睹了全村村民躲在山里吃野菜不敢下山的惨状。

“惨烈得很。”张俊有说,情况一直到挺进军来后,才有好转。看到八路军到来,村民反响热烈,纷纷给司令部捐物。

如今在旧址里看到的文件柜、马灯、八仙桌、太师椅等军队使用过的用具,就是当时村民提供的,军队离开后,萧克将军又派人返还给村民。此后为了修建司令部,村民再次捐献,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

1997年开馆时,已经90岁高龄的萧克将军亲自前来参加开馆仪式并手书了“冀热察挺进军驻地”的题字。

知识分子“挑大梁” 赶走日寇打胜仗

在萧克率部进驻马栏村的同时,作为“一二·九”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人称“小白龙”的白乙化,在绥西恳区组织了“抗日先锋队”,于1939年3月来到平西。

当时张俊有是儿童团的一员,负责站岗放哨。老人至今还记得,他当时不满10岁,光着屁股没衣服穿,白乙化所在团部的警卫送了他一件夏衣,张俊有就这样和其他儿童在山冈放哨,他们以口音、路条为据,打探经过的每一个人。

马栏村的考验很快到来,1939年6月18日,300余名日寇从沿河城出发,意欲一举消灭白乙化的部队。在白乙化的布置下,三大队抢占沿河城东北山上的有利地形,一大队在马兰村隐蔽待命。待日军钻进伏击圈,白乙化一声枪响,敌我双方激战起来。

史料记载,在那场肉搏战中,大学生干部带头冲杀,初战告捷。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知识分子也能挑大梁打胜仗!”

人物档案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平西马兰峪的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任副司令员。7岁入学,10岁能诗,19岁入党,战功赫赫,人称“小白龙”,令敌人胆颤。1941年2月4日,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