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要着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支柱。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就是由中华民族诸多的优秀品质围绕着爱国主义的核心构成的整体性范畴,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重要途径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当前,特别需要加强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品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有效载体,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还要开发传统美德课程,促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的感知与认同,广泛组织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现实体验。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培育公民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淀资源;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加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能够使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等思想观念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因此,除了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对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尤其要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激励他们胸怀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