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基因谱系中,有一支重要的染色体,那就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武脉,它是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一代革命军人生动实践中,必须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引导官兵传承血性、练胆激气。
传诵历代军旅诗词,激发“当须循忠义、生死报国恩”的爱国情怀。诗言志,词传情。中国历代军旅诗词是中华武脉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从“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到“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都生动诠释了华夏儿女精忠报国、以身许国的崇高价值追求,虽跨越千年百年,却始终与我们隔空相连。
通过赏析、阅读和感悟这些用热血、激情甚至生命写成的诗句,将其融化为我们为国家舍生取义的拳拳之心,融化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情;融化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志,切实形成内心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信念支撑,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雄韬伟略,而且充满情怀,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诗抒情,以诗言志,以诗育人,为我们用军旅诗词涵养战斗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做出了榜样。
颂扬民族英雄,砥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牺牲精神。历史无言,英雄不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难以计数的民族英雄灿若群星、缀满天空,如牧羊北海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降的文天祥、勇撞敌舰的邓世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用生命谱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赞歌,呈现出荡气回肠、剑气惊鸿的壮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敬英雄的传统。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到各类戏曲唱段,从把英雄供于庙堂到为英雄树碑立传,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以特有的方式景仰英雄,纪念英雄,传颂英雄,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融入血脉。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必须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既宣扬英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更深入解读英雄壮举背后的精神力量,让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真正超越个人生死,成为永恒价值追求;必须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冲天干劲、那么一种革命气概、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大力培养“刺刀见红”的英雄气魄,大力培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战斗精神,让“打大仗气势如虹、打硬仗浑身是胆、打恶仗血拼到底”的军人血性沸腾起来,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走近历代著名将帅,强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使命担当。“一将智勇双全,三军扭转乾坤。”在历史的舞台上,多少中华儿女在战火逼近、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血洒黄沙,成为名垂青史的名将。诸如七退匈奴的卫青、临危受命的于谦、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日英雄左权、以身殉国的张自忠等等。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军人“以身殉国,壹意而已”的浩气,“一人投命,足惧千夫”的勇气,“必死则生,幸生则死”的胆气,“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的士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