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远认为,中关村和硅谷相比,有以下几大不同:
首先,就是缺少那部分动手能力极强、掌握先进技术及科技的“工程师”团队。
其次,投资人群体也不一样。硅谷的投资人专门作投资,一般是高科技企业出身,赚到钱后卖掉公司。而国内投资人大多是财务背景出身,这些人只能看懂财务报表,并没技术放在第一位。
这样有何弊端?在高科技创新领域,美国投资成功率是10%,也就是说投资10个项目,9个赔钱,还有1个赚钱;而在中国,高科技创新领域投资成功率是1%,投资的100个项目只有1个赚钱,其余都赔钱。
两者相差悬殊,根源在于中国投资者不懂技术、更不重视技术。
在中国创业的优势是什么?
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创业,有什么优势?
人们第一反应,也许会回答,“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但是马兆远强调:“单论人力价格,非洲、东南亚、巴西,这些地方比我们还便宜。”
人力成本已经不再是中国未来的优势。马兆远认为,我们国家在工业4.0时代进行创业,第一个大优势是市场。现在,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公司,大多是利用好了中国市场这个优势。例如阿里巴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只是利用了一种新的模式,然后凭借国内极大的市场,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大优势,马兆远认为是“二次人口红利”。
什么是“二次人口红利”?他解释说,自从高考扩招以来,我国大约每年有80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基础性人才,他们的劳动力成本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是非常占优势的。例如,在美国硅谷雇佣一个编写程序代码的员工,一年需要十万美元,而在国内,雇佣这样的工作者,只需要十万人民币。“这种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性人才,我国的成本很低。我把这个特点,称为‘二次人口红利’。”马兆远说。
“互联网+”的重点应该在“+”上
对于“互联网+”,马兆远认为,核心在那个“+”号里,互联网只是标配,重点还在工业化。
马兆远解释,所谓“标配”,就是要求每个公司都要具备。下一步工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硬件和软件结合,也就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他说:“我们强调‘互联网+’时经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互联网看得太重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工业基础还需要硬补课。以互联网为标配,核心还是要发展工业,还是要注重制造业,实现工业化才是根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