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城市及区域副中心的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支持河北几个大城市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建议,这些大城市要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比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等。通过拉开城市来带动周边中小区域发展,可从根本上缩小超大城市与众多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
邢台市政府参事、邢台市农业局副局长马东邦建议,把重点的、有优势的县城迅速扩张为中小城市,而且产业、功能、城建要有特色,不要都搞一样的。
“提升河北整个城市化的水平,省会城市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快省会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陈耀提出,最近一个时期石家庄的做法很好,特别是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对石家庄城市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石家庄要提升战略定位,全力打造京津石核心区,成为第三极,使省会的城市功能更完善,集聚效应更强。
“紧紧围绕完善世界级中心城市,把石家庄打造成第三极,这是至关重要的。”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宋文新建议,以石家庄目前的发展水平,无法引领该区域的发展,也影响了京津冀发展的平衡型和稳定性。截至目前,北京和天津两极化的情况还是存在的,要把石家庄打造成与北京、天津相呼应的第三重点城市。
他认为,疏解首都的非核心功能,应把石家庄作为承接的重点地区。把具体的非核心功能梳理出来,把这些功能放在北京的周边,把北京的产业功能、教育医疗功能进一步地拉出来,放在石家庄当然更好,放在唐山、沧州也是可以的。
京津冀公共服务政策应逐步走向均等化
如果有了城市群,生产要素就要流动,那政策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于刃刚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各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大,是阻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因素。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教育、医疗这些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宋文新提出,首先是一些功能性的基础设施的环境,再有就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的环境是造成京津冀经济发展落差的原因。
他认为,公共服务政策应该逐步地走向均等化,全部补齐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第一,逐步拉平,先从员工的收入开始拉平。第二,能做先行,按照难易程度去解决。第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适当保护群众的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