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引导也要相信语言有自净力

既要引导也要相信语言有自净力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2日发布,该报告显示,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严重。一些变形自生活中的脏话、利用发音翻新的搞怪词组、网民自我矮化的用语,传播都相当广泛。

网络低俗语向来被认为是互联网负面文化的一大表征。借助着网络载体的无所不到,这“语言病毒”的传染力确实不容小觑。从“祖国的花朵”到熟男熟女各色人等,从网络聊天室到现实交流、乃至大雅之堂的各类场合,都沾染了这种流毒。这些年,网络低俗语强势入侵,甚至还会自发升级换代、花样翻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网络低俗语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于满足了某些情绪表达的需要。有人将之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似乎不吐不快、不说不帅。网络的匿名性,则又为这种做法增加了一层“保护色”,说来更加没有挂碍。然而,这粗俗语说来轻巧,造成的伤害却有些沉重。脏话时常出现,毕竟不美,首先是对语言文化的污染。更重要的是,这些低俗语往往带有浓重的负面情绪宣泄,很容易发展成语言暴力。若是网民们都恶语相向、粗话连篇,网络空间难免戾气丛生,污水遍地,“公序良俗”大大受损。

从根本上说,网络低俗语言都有其来自现实世界的源头。它们的存在是否会实质性影响语言体系的主流演变态势?似乎不必那么悲观。应该看到,语言体系本身是博大宽容、动态发展的过程,它自有一定的演化规律,自有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能力。当下的一些网络低俗语,基本上属于网络热点的直接投射,待热度消退,自然也就销声匿迹,来得快去得也快,可以依赖语言的自净能力使其慢慢消弭,没必要过分恐惧担忧。而对于某些顽固型的,则需要加以科学引导,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我们应该有相当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即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里,话语的主流依然还会是向上向善、阳光温暖的。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监管和引导是必须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语言演化的自身规律,依靠和利用语言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来汰浊存清,这种作用更管用,也更长久。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