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萍:曾国藩的修养方略(3)

摘要: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功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2.不忮不求

第二,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争宠,自己不能修德进业,又害怕别人修德进业;求,就是贪图名利,安于现状,没有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去得到,得到了的东西又害怕失去。

忮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那些名望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要想自求多福,就必须先去“忮”心。这就是所谓的“人如果能把不想损害他人的心推广开去,仁便用之不尽了”。要想树立自己的品格,就必须先去“求”心,所谓“人如果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推广出去,那么义就用之不尽了”。“忮”去不掉,满怀都是荆棘;“求”去不掉,满腔都是卑污。

曾国藩给儿子的遗嘱里边就有这条,让他儿子们做到不忮不求。为什么呢?你爹我现在职位这么高,将来你们继承我的衣钵,很容易有这种心思,嫉妒心,贪图名利,安于现状之心。而且曾国藩跟儿子们说,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为什么呢?你爹我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知道官场上不好混,所以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

所以,曾国藩的后代大部分都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出国留学,教育,卫生,艺术方面比较有成就,可能这跟曾国藩的教育有关,不忮不求。

3.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忌情绪化反应

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记住耐烦,不要做情绪化的反应。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就像刘备那样,主将也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这里边有个典故,话说当年刘邦、项羽争天下,相当长一段时间俩人就围绕虎牢关来争夺,最终谁能长久地占领虎牢关,谁就将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开始,虎牢关被项羽占领,刘邦想夺虎牢关,怎么办呢?他听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到项羽的后方去捣蛋,结果项羽很生气,要亲自去收拾,但是虎牢关需要有人把守,项羽就选择了大司马曹咎,让曹咎来把守虎牢关。项羽跟曹咎说,虎牢关易守难攻,你就老实地给我守着,我15天之后就回来。曹咎答应得挺好,行,肯定听您的。

刘邦的部队到虎牢关城下叫阵,曹咎坚守不出。张良他们怎么办呢?骂阵,骂曹咎。曹咎小儿,想你们项王也是英雄,怎么生你这么个酒囊饭袋,竟然不敢出来迎战。曹咎知道不能出去,得听领导的话。张良他们又想一坏招,弄一小分队,一人拿一个小白旗,旗子上画着猪狗不如的东西,然后写上曹咎的大名,绕城谩骂。曹咎这回有点生气,你们这帮坏小子,弄一小分队来骂我,骂累了这帮人还休息,休息完了接着骂。曹咎有点生气,心想,我得趁着这帮人休息的时候,带着队伍出来收拾这帮坏小子,结果正好中了张良的计策,所以很快虎牢关就被刘邦的部队占领了。

正是因为曹咎的愠而致战,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项羽的事业。所以曾国藩就讲,“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沈葆桢和曾国藩争饷的例子,沈葆桢的岳父很有名,是林则徐。最开始沈葆桢的职位不高,五品官,曾国藩看到之后觉得这家伙挺有本事,所以就设法去保举他,后来江西巡抚出现空缺,曾国藩就保举沈葆桢做了江西巡抚。这样一跃,沈葆桢就从五品官跃升至二品官,所以曾国藩对他是有恩的。曾国藩为什么要保举他呢?一是因为觉得他有本事;二是因为江西每年要给他的湘军提供一部分粮饷,曾国藩心想把自己的人放在那,将来要粮饷方便。但是没想到,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曾国藩的湘军在围攻天京,围了好长时间也打不下来,迫切需要粮饷供给。江西那块也不太平,也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而这时候湘军已经无暇顾及江西的情况了。沈葆桢一看,你湘军管不了我了,那我自己招募部队,自己维护地方治安。但是,沈葆桢招募部队也需要粮饷,所以他就决定江西不再给湘军提供粮饷了,把这部分粮饷给了自己的部队,谁让你保护不了我呢。

曾国藩由于处在围攻天京的最关键时刻,迫切需要粮饷供给,他就跟沈葆桢要粮饷,沈葆桢就是不给他。曾国藩特别生气,手下人就给他出主意,说大帅对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对待您,不如咱们写个折子弹劾他。于是,一帮人就去写弹劾的折子,折子写好了,马上就要送往北京了,拿给曾国藩看。这时候曾国藩的心态开始平和了,他心想,我这块儿缺粮饷,那是实际情况,我因为常年打仗,南京周边的很多老百姓都跑光了,买粮食都买不到,我的军队都保证不了一日三餐了,顶多每天喝几顿稀粥,确实需要粮食。可是沈葆桢自己招募部队,维护地方治安,也需要粮饷。我又那么急迫地跟他要粮饷,我自己做得也有不妥。所以,曾国藩跟手下的人说,“近日因沈葆桢截留军饷,心中很愤懑。然而细心想来,古人办事,被牵制、遇抵触的情况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人的天性不免会厌恶别人的抵触。我正可以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曾国藩没有跟沈葆桢撕破脸皮,他给皇上写折子,说什么呢,“臣统军太多,月需饷额五十余万。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可发饷六成,今年则仅发四成;而江西抚臣(指沈葆桢)所统各军之饷,均发至八成以上。臣军欠饷十六七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即以民困而论,皖南及江宁各地,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江西亦尚不至此。……今苏浙等省会已克,金陵之长围已合,论者辄谓大功指日可成,元恶指日可毙。故绝不可因粮饷奇缺而动摇人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最后这句太给力了,皇上您看看,现在我们把太平军的什么枝枝节节都给您剿灭了,就剩南京这最后一仗了,如果因为缺了粮饷导致功亏一篑,您觉得值得吗?

曾国藩又说,“臣又闻同僚交际之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敕书》……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不得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情也。沈葆桢于臣处军饷,论分论情,皆应和衷熟商……臣返躬内省,则自觉对沈葆桢而无愧……”

您看曾国藩的折子怎么样,有理有力有节。一方面给皇帝分析当时的形势,另外一方面又引经据典,可以说写得相当好。这个折子也彻底地说服了皇帝,皇帝决定,你们俩也别争了,江西这部分粮饷你们两家一分为二。试想当初他上了弹劾的折子,皇上派了另外一个人来,也未必有现在的结果这么好。所以曾国藩就想,廉能养心,静能升智,人在安静的状态下智慧都会生长。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怒发冲冠,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心来,计上心来。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