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群众不吃香了,甚至认为工人阶级也靠边站了。这些观点违背事实和科学,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说:“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他还使用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提法。
首先,从工人阶级的数量来看。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1978年底,全国职工有95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职工总数已经达到3.5亿人,是1978年的3.68倍。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农民阶级源源不断地为工人阶级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1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主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民阶级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转变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人阶级队伍将进一步增长和扩大。
其次,从工人阶级的质量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空前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将会越来越多,整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会逐步变成现实。同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也会不断提高。中国工人阶级日益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工人阶级。
再次,从工人阶级的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前,工人阶级成员集中在公有制部门和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逐步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中都有工人阶级的成员,非公有制部门和单位的工人阶级成员日益增多。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联系,第三产业中的职工将会大幅增加。总的来说,工人阶级成员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和分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和方面。
第四,从工人阶级的使命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工人阶级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中坚。现在,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工人阶级任重道远。
最后,从工人阶级的贡献来看。长期以来,广大职工群众弘扬“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工人阶级付出了最大的代价,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工人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综上所述,我国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其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还没有占据支配地位,但它始终是最先进的阶级,而且其成员分布于国家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担着最艰巨、最复杂、最广泛的任务,作出了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的贡献。过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今后,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劳动和创造中,我国工人阶级应该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工人阶级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角色和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从现在算起,只有六年的时间了。广大职工应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的号召,“以国家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这就需要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两千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需要职工珍惜时光、只争朝夕,讲究质量、不断积累。除了在工作上积极努力,每个职工在家庭生活中同样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坚持节约、反对浪费,这既是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