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义利观”体现中国外交新思维(2)

“正确义利观”体现中国外交新思维(2)

上述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合作特征,正好可以合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合和”二字。正确义利观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合和的世界观。在新的世界规则中,道义是必须,也是力量。而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形势尤其特殊。义利合一:中国传统的战略智慧在中国古代的话语体系中,“义”的含义非常广阔,甚至在英文中很难找到足以对应的翻译。一般翻译的“justice”只包含了“正义”的概念,“信义”“情义”“道义”等含义都没有被涵盖。但总体来说,“义者循理”“义者宜也”,是以“应该怎么办”而不是“需要怎么办”为核心。《论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明确把“义”“利”分立起来的。但儒家的义、利分立,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对立。因为对于在儒家观念中处于上层统治地位的“君子”来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是大大的不利,因而实际上是大利和小利的区别。而墨子则干脆说“义,利也”,把义利明确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在这个表述中,义是共同之利,利则包含应有之义。这种辩证统一的义利观,是对由西方发展起来的、以简单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代外交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要理解义利合一的辩证外交思想,根本上要理解的是国家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观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在这方面,中国外交面临一些特殊的形势,包括: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是硬实力增长的同时软实力滞后。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竞争继续存在,中国硬实力的增长必然引发一部分国家的猜疑、嫉妒甚至反制。但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的缺失,中国尚不能充分把上升的实力转化为领导力,在周边、非洲等重要外交舞台上被西方妖魔化,矛盾多发、并发。中国要提升软实力,就必须在外交上超越“精致的利己主义”,多融利、分利、让利,才能交到更多的真朋友、获取深入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多次提到“亲诚惠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亲”字,体现了中国的思想特色:对于宏观“关系”格局的重视要大于对眼前微观利益的关注。“重情义”就意味着关系决定利益,而不是利益决定关系。这是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在外交思想上的反映。

其次,从中观上来看是国际领导力和话语权的缺失。这集中体现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当前中国外交的一大特征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国际创制。然而,任何一个国际组织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在支撑;任何一种国际规则,都是对国际上现存问题的看法和相应解决方案。美国高举自由主义的大旗,领导创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中国要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不但要指出现存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之处,还要系统性地阐明当代“国际正义”的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其他国家能够普遍接受、共同获利的解决方案。中国外交要有价值观,才有话语权。“扬正义”“树道义”的过程,就是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过程。

最后,从微观来看还存在诚信不足和信誉缺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在遵守国际信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但微观上,中国企业、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确实存在自身原因引发的声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把国内的诚信缺失带到了国外。另外也包括一些只顾自身利益、缺乏宏观和长远考虑的狭隘利己主义思维影响。在正确义利观中,讲信义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信义,情义、道义、正义都难以取信于人。同时,信义也是一切合作的基石。中国外交要积极推进对外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竞争,讲信义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

在上述三个层次上,义与利在中国外交的客观形势和发展需求下实现统一。从长远和宏观来看,义、利不存在得失的分别。只有在具体和微观问题上,存在如何合理分配资源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中国外交要超越过度精打细算、狭隘的国家利益思想。对于强者来说,吃亏是福,甚至有时候“傻”一点,才更可亲可爱,是大国的风范和气度。

言行合一: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

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活生生的利益问题。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纠纷,可能最终不取决于军事对抗,而要靠法理之争,背后是国家实力和话语权的比拼;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国家间的政治矛盾,而是当地社会的接纳和认同,中国企业才能摆脱“政府爪牙”偏见和产品卖不起价的困局;中美之间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两国政府即便达成了基本共识,社会之间还需要提升战略互信。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公共外交,领导人身体力行,希望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但不能把公共外交狭义地理解为宣传和传播工作。正确义利观实际上指明:中国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不止要靠“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靠“做好中国实事”,把言与行结合起来。十八大以来,相关的政策实践已广泛开展,主要包括:

第一是扩大和深化对外援助。根据201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中国在2010年至2012年对外援助资金893.4亿人民币。2012年十八大以后,随着新义利观的提出,中国的对外援助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进一步扩展。从援助方式看,从政府间援助向民间援助、多边组织援助扩展,更加重视深入国外基层,直接服务于国外民众和社区发展。援助的内容也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农业、民生、教育等多方面发展。可以说,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对外援助迎来了思想统一和战略协调的新时期。“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外交方针通过援助工作贯彻执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措施的深入开展,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还将继续迈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二是维护国际正义、提供公共产品。十八大以后,中国在与本国利益相关不大的国际热点问题上开始更积极地作为,以维护国际正义和安全。叙利亚内战爆发以后,中国在第一时间派出特使,对冲突各方进行调解,并积极承担叙利亚化武的护航责任。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常态化,与其他国家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和航道安全。国家领导人在亚信峰会、博鳌论坛、APEC峰会等场合积极发出带有中国思想的和平和发展倡议。通过亚投行、金砖国家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慷慨出资,中国竭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金融安全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是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行为,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的人员派驻全球各地,产品深入千家万户,是中国国际责任的重要承载者,也是中国形象和文化的代表者。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就在非洲国家领导人早餐会上提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问题,并在安哥拉专门宴请中资企业代表,要求企业维护中非友好、树立良好形象。此后,从政府主管部门到驻外使领馆,再到中资企业自身,对国际社会责任的重视都大大加强。政府和企业、政治和经济双管齐下,为正确义利观的贯彻落实插上了双翅。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