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6)

“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6)

摘要:现在回首来看,在周边国家,比如印度、朝鲜、越南都被大面积肢解的背景下,中国却能在美苏两大国直接插手阻止的艰难条件下实现国家统一,并使中国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就不能不感谢在中国这场统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并为我们中国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了我们的领袖毛泽东而感到幸运,我们应对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表示永远的敬意。

[76]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77] “会议记录”(1942年10月15日22时),[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1941~1945)》,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78] “会议记录”(1942年10月15日22时),[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1941~1945)》,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533页。

[79]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80] 参阅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第54页。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

[81]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82]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83]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84]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85]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8页

[86]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678页

[87]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页。

[88]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页。

[89] 此次谈判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还就签约时达成的谅解和外蒙古独立问题交换了两个换文,就大连、旅顺、中长铁路、南满铁路等问题签订了六个协定、议定书和附件。具体内容可参见姜长斌:《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270页。

[90]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6页。

[91]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93页。

[92] 《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注释2。

[93] 参见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94]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7页。

[95] 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254页。

[96] 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97]1900年8月28日美国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在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写道:“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诚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最终将对任何人都不好。”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98]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页。

[99]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页。

[100]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页。

[101]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371页。

[102]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103]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04]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105]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8页。

[106]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107]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8~329页。

[108]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5,Vol.7, The Far East: China,p.848,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9页。

[109]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6~327页。

[110]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11] 笔者认为,这时发生中国内战可能会打破国共两党的军事平衡,从而导致中国统一。

[112]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113]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114]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页。

[115]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116]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页。

[117] 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关于这天蒋经国与斯大林的谈话档案记录,可参阅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6年12月30日21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8页。另外还可参阅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比较苏方档案和蒋经国本人的记录,苏方档案更符合当时真实,但内容表达得也更分散;而蒋经国的记录表达的思想集中明确,也没有歪曲,但较片面,带有感情色彩。

[118]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119]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6年1月3日23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120]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一远东司司长通金面交蒋经国先生的(斯大林给蒋介石的)信件”,[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21] 1945年12月16~26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举行会议,会议就缔结对意、罗、保、匈、芬和约的准备工作、日本问题、朝鲜问题、罗、保两国政府的扩大问题和向联合国大会建议设立原子能管制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关于中国,三国外长一致同意,应在中国实现统一与民主,国民政府各部门应有民主人士广泛参加,中国内战必须停止,苏、美等外国军队应迅速撤离中国,三国应遵守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122]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页。

[123] 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91页。

[124]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125]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126]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127]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128]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129] 此指1912年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巴塞尔宣言》中提出的“利用战争给各国政府造成的困难和群众的愤慨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一行动宣言》。出席大会的有德、俄、英、法等22个国家的555名代表,集中讨论了反对战争威胁的问题,并一致通过了反战的《巴塞尔宣言》。宣言明确宣布,对于以大国的帝国主义掠夺政策为基础、“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和王朝的利益”而进行的这种战争,是不能以任何人民的利益作为借口来为它辩护的。宣言明确宣布,战争“对各国政府”(毫无例外)是危险的,指出各国政府都害怕“无产阶级革命”,非常明确地列举了1871年巴黎公社和俄国1905年10月至12月事件即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例子。因此,巴塞尔宣言正是针对当时即将到来的战争制定了各国工人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反对自己的政府的革命斗争策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巴塞尔宣言重申斯图加特决议的主张,认为战争一旦爆发,社会党人就应当利用战争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也就是利用战争给各国政府造成的困难和群众的愤慨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代表大会期间,列宁参加了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问题委员会的工作,对宣言的决议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130]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斯大林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牛皮大王,他们既夸大自己的力量,也夸大对手的力量。”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131] 蒋介石日记记录这天为1946年5月11日。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757页。

[132] 中国大陆译名为“罗申”。

[133] 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134]1946年1月3日与斯大林会见后,蒋经国说:“我们对斯大林这种中、苏经济关系的建议,及其离间中、美关系的阴谋,彻底地予以拒绝了。” 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135]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136]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137] 《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页。

[138] 徐元冬、马晴波、丛笑难、蒋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

[139] 徐元冬、马晴波、丛笑难、蒋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140] 参阅并转引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362页。

[141]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页。

[142] 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143]  据俄罗斯联邦外交档案馆全宗(0100,目录40a,卷宗21,文件253号,第98页)A.A.彼得罗夫同蒋介石的谈话记录,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144]1947年4月24日,斯大林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外长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和法国外长皮杜尔。

[145]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24。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6]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23。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7]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0~31。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48]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4。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49]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5~36。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50] 杰列宾,当时密码中使用的奥尔洛夫的化名。奥尔洛夫以医生身份掩护在延安为毛泽东和斯大林提供无线电联系保障。

[151]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37。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52]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42。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53] 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54] 参见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关于斯大林这份电报还可参阅 [韩] 金东吉:《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张金才:《读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两文,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5期。

[155] 参见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475、476。另可参阅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724页。

[156]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57] 转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158]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59] 参阅“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2页。

[160]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61]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162] 西方海权国家对中国南京有着特别的“感情”。1900年马汉在《亚洲的问题》一文中对入侵中国的列强出谋划策说:“对海上强国来说,也有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即中国首都的位置。由于自身力量的特点,海上强国无力进行领土扩张,它们只能通过中国人来发展中国,只能激励而不能取代现存的统治权威。因此,它们希望中国政府的所在地能迁往长江流域,且就在长江沿岸,从而使后者成为中国发展的中枢地带。” 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163]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页。

[164]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年12月30日21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27页。

[165] 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66] 蒋介石在1946年4月24日向马歇尔提出东北停战条件,蒋介石认为这“只不过是要对当初业已达成的协议再加认定而已”,可是“马歇尔这回却声色俱厉地表示不同意见,要求政府单方面让步。”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167]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页。

[168]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页。

[169]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4页。

[170]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171]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172]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173]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756页。

[174]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页。

[175] 《天路历程》是英国作家约翰·班扬(1628~1688年)的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 17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12年之久。《天路历程》作为他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坚韧的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荆棘遍布的漫漫长旅,充满危险,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最终实现灵魂在天国升华的人生目标。

[176]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62页。

[177]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757页。

[178]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8页。

[179]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页。

[180]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61页。

[181] 转引自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79、883页。

[182] 在国民党方面已出现以李宗仁为首的和谈派,在共产党方面当时也存在“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的思潮。1948年5月14日,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写给美国务卿马歇尔报告中说:“由李宗仁打头阵的运动将公开向委员长挑战,并团结国民党内部的不满分子和有公益精神的非共党分子。”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183]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下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184]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下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185]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页。

[186] 张秀章编著:《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762页。

[187] 转引自徐元冬、马晴波、丛笑难、蒋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18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3页。

[189]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3页。

[190] 转引自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191] 转引自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192]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下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193] 引自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94] 欧文·拉铁摩尔,东方学家。生于华盛顿特区,幼随父前往中国。1915年就学于英国坎伯兰圣·比斯学校,4年后回中国。1920年在上海的报馆工作。1922年起在北平和天津阿诺德公司任职,会汉语、蒙语、俄语。1924年从事对中国的调查和著述工作。1926~1927年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广泛旅行和考察。后定居北京。1937年到过苏区,同年返美。1938年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佩奇国际关系学院,次年任院长。1941年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命出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次年返美后在战时情报局供职,负责太平洋战区工作。1945年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经济代表团团长的特别经济顾问。同年出版《亚洲问题的解决》,主张帮助亚洲国家确立其在世界中应有的地位。1963年至1975年期间任英国利兹大学中国问题教授,1972年任该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麦卡锡主义时期曾受到调查,并被诋毁为“苏联间谍”。著有《通往土耳其斯坦的荒漠道路》《满洲——冲突的摇篮》《现代中国的形成》《中国的历史和革命》等。

[195] 参见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100,目录:29,案卷:11:“苏联大使潘友新1941年12月2日与拉铁摩尔谈话记录”。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369页。事实上,即使到了1945年11月20日,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还提议由国民党政府集中力量控制华北,而把中国东北交由国际托管。参见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96]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44页。

[197]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198]  文件编号为“893.00/3~3148”。同天呈报此编号的文件有三份,在《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一书的文献编号为:文献24、文献25、文献26三份。这三份间的逻辑关系是,24号文件汇报国民党内部的改革呼声,25号文件汇报蒋介石拒绝改革,26号文件是李宗仁宴请司徒雷登时表白的最接近马歇尔中国计划的政策主张。

[199] 引文中有的人名可能有误,原文如此。“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182页。

[200]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201]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4月23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202]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203]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204] 在1948年5月7日司徒雷登写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承认,在他与蒋介石会谈时,“他(蒋)的表情似乎看出我已倾向于李宗仁了。”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7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205]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3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

[206]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30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207]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页。

[208]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14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

[209]“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14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1页。

[210]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22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211]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5月26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212]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6月1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4~225页。

[213]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6月14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214]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15]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16]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17]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18]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219]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20] “政策设计室备忘录”(1948年9月7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221]  引文中有的人名可能有误,原文如此。“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10月16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222] 马歇尔“在战时曾两次见过凯南,当时这位年轻的外交官为了亚速尔群岛和欧洲占领区问题而前往五角大楼。凯南对苏联和中国的分析,给了马歇尔很深的印象。”[美]福雷斯特·C·波著,施旅译:《马歇尔传(1945~195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223]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11月10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页。

[224]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页。

[225]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12月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毛泽东拒绝斯大林劝说中共不要南下过江的同时,蒋介石也断然拒绝了美国“不要攻击黄河以北的中共,也不要向西追逐中共”的建议。参阅1963年2月4日肯尼迪与美驻台“大使”柯克的“会谈备忘录”,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226] 1949年3月下旬,毛泽东说,国际上有的朋友,对我们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半信半疑,劝我们就此止步,和蒋介石以长江为界,搞“南北朝”。参阅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227]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2页。

[228]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

 

[229]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9~1380页。

[230]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页。关于斯大林电报具体内容,也可参见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231]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同时可参照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724页。

[232]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233] 斯大林电报及毛泽东回电详细内容可参阅“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234]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同时可参照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4页。

[235] 参见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4~725页。

[236] 毛泽东:“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1949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237]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8页。

[238] 转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同时可参照“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39]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240] 此指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友好同盟条约。

[241]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42]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43]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44]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45] [俄]《远东问题》1995年第2期,转引自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6页。

[246]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247] 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1949年8月14日,刘少奇在离苏前,在谈及中国打算何时宣布成立中央政府问题时,斯大林对刘少奇强调说:“解决重大问题时固然要稳妥,要掌握时机,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错过时机。”(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页。)

[248]毛泽东:“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1958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249] 参阅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250] 转引自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页。

[251]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252]《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482页。同时可参照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页。

[253]1949年2月23日“关于美军撤离南朝鲜等问题致什特科夫电”称:“好象美军正在撤出朝鲜,而且大部分已经撤出;驻朝美军司令官在东京;在朝鲜只留一名准将,领导负责南朝鲜军事训练的军官组,同时指挥当地撤军。”1949年4月17日“维辛斯基关于核实美军撤出南朝鲜等问题致什特科夫电”称:“根据现有情报,预计美军于5月撤出南朝鲜,移驻日本附近岛屿,以便给南朝鲜军队行动自由,与此同时,联合国委员会也将离开朝鲜。4月和5月,南朝鲜将把自己的兵力集结在三八线一带。6月,他们会突然袭击北方,以便在8月以前消灭北方军队。4月10日南方已在开城地区集结了约8000人(步兵旅),在议政府地区集结了10000人(估计是第三步兵旅)。4月10日还在东豆川里站台卸下了3辆坦克。”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54、170页。

[254] “科拉罗夫关于苏、保、南领导人会谈的笔记”(1948年2月10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255]1944年6月10日,斯大林对哈里曼说,“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真正共产党人,他们是‘人造奶油’共产党人。尽管如此,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要跟日本作战”。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4页。

[256]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贝尔纳斯在《直率的话》一书中回忆说:会谈中他拿出几根火柴摆在桌子上,代表华北铁路沿线日军、中国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位置。对此,“斯大林很感兴趣,询问天津地区有多少共军,我回答说,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声称有60万人。斯大林对此报之一笑。他指着代表华北地区的国民党政府军队(我说这支军队有4万人)的那根火柴问我说,蒋介石那支据说拥有150万人的军队情况怎样了?我告诉他说,我们的海、陆军还未曾看到他们。斯大林大笑起来,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牛皮大王,他们既夸大自己的力量,也夸大对手的力量。”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257] “目前,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员约12000名,州党组织10个,地区党组织53个。基层党组织按照地区生产部门的原则建立。目前正在制定党章。”,引自“曼奇哈关于阿尔巴尼亚之行的报告”(1946年5月14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258] “科拉罗夫关于苏、保、南领导人会谈笔记”1948年2月10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259] “吉拉斯关于苏、保、南代表会谈给南共中央的报告”1948年2月10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260] 1950年初,莫洛托夫拜会毛泽东后,对斯大林说:“值得接见他。他是个聪明人,农民领袖,中国的普加乔夫。当然,离马克思主义者还很远,他向我承认,没有读过《资本论》。”费•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261] [南]佩·达姆扬诺维奇等编,达洲等译:《铁托自述》,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页。

[262]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613页,注释41、42。

[26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1949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84~85页。

[264] 吕祖荫著《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265] 转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266]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67]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9年5月31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297页。

[268]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9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269] “司徒致国务卿”(南京,1948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页。

[270] 参见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271]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雷洁琼访谈录》,载《党的文献》2011年第3期,第108页。

[272] 参见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页。

[273] 关于《美中关系白皮书》的编制和出版前后的背景可参考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5页。

[274] 毛泽东:“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1958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326页。

[275] 林肯:“两者必舍其一”,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国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276] 毛泽东:“两个中国之命运”()《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5~1026页。

[277]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278]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9~950页。

[279] Yeltsin's resignation speech,Friday, 31 December, 1999, 10:40 GMT,http://news.bbc.co.uk/2/hi/world/monitoring/584845.stm

[280] 此借邓拓诗《过东林书院》并反其意而用之。1960年5月邓拓参观东林书院时有感而发:“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下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参见张帆著:《才子邓拓》,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281] “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档案”,[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