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 廊坊率先发力占先机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 廊坊率先发力占先机 (2)

协同发展战略下 产业转移前景看好 交通环境快速升级

摘要:7月份,京津两地分别召开市委全会,先后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京津冀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河北各个区域也在积极展开对接活动。据相关人士透露,各项产业转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协商、推进中。这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作为紧邻的廊坊市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收获经济及协同发展利好的重点区域。由于定位于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京津产业转移提升承载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廊坊在众多区域中脱颖而出。

基础雄厚硬件到位

廊坊成北京外迁产业首选地

从近些年的情况而言,由于长期的发展不合理,京津冀三地在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上失衡。北京集中了大量资源,目前城市容量已经趋近饱和,为了优化经济结构,需要转移一般制造业等部分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实现整个区域的平衡。

据了解,在承接北京外溢资源的河北各个县市中,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到经济发展水平,廊坊都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教授认为,廊坊处在平原地区,又是京津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定位来讲最适合承接北京外溢资源。

不过由于这里距离北京较近,对于承接什么样的产业,也需要进行合理筛选。李国平分析指出,廊坊在接纳北京外溢的资源时也应该避免选择高污染的重工业,而是选择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再辅以部分服务业。而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廊坊本身就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承接北京外溢产业的硬件条件。

据此,廊坊于去年7月和今年2月,先后两次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廊坊一定要主动参与区域创新共同体分工,明确“京津研发,廊坊孵化”的定位,实施了“一十百千万”行动,形成全域布局、全要素支撑、全链条发展的服务体系,把廊坊打造成科技之城、创新之城。

目前廊坊在产业承接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前不久举行的2015全球创业投资论坛上,廊坊市副市长王彦涛透露,去年以来,廊坊从北京新引进项目444个已经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新增以北京为主的研发机构27家,孵化转化基地13个,来自北京常驻廊坊的科研人员达到6600多人。今年,廊坊将在强化产业对接工作上持续推进。

央企进驻建立产业集群

大批高端人才将进驻

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绝非承接人口转移这么简单。与北京实现产业对接,并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廊坊在此次协同发展中更为核心的定位。

廊坊市主要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做足区位、空间、环境优势,吸引大批高端人才来廊坊创业,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廊坊加速转化。实际上,廊坊市在近几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且在产业承接方面出现成效,一大批央企以及大型企业纷纷落户廊坊。中兴研究院建成投用,中海油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中核研发中心成功签约,华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社科院考古基地等一批高端转移项目加快推进,这些均说明北京与廊坊在产业对接方面的决心和成果。

据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祟勇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河北与央企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该活动旨在把河北的发展重点和央企的战略布局及投资重点结合起来,利用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与河北的产业升级、大气污染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深度融合。

而众多央企也看好在廊坊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樊友山称,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央企在京相关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目前,该公司已与河北省在LED照明、卫星导航两大产业领域建立合作。此次,该公司与河北签署的深化合作战略协议,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把研发力量逐渐转向河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则表示,目前,该集团已在河北多地设有研究机构,将在京企业和科研机构向保定、廊坊一带转移,建立以科技创新研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