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阳军区某炮兵旅董存瑞纪念馆内设置的“董存瑞炸碉堡”复原场景(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原标题:用真相为英雄正名——媒体为英雄正名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葛素表 谭剑乌梦达)一段时间以来,调侃、抹黑和诋毁英雄形象的言论似乎成为一种网络“时尚”。“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一些言论荒诞离谱。
这些网络谣言不顾历史事实,歪曲真相,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等媒体近期发起“为英雄正名”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社会各界对抹黑污蔑英雄说不 自发为英雄“正名”
这些英雄遭到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也让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事件逐渐演变成为舆论热点和社会敏感点,扰乱了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
网友对诋毁英雄的言论感到愤慨和痛心。搜狐网友“狙击手谢特西里耶夫”说:“看着这些人质疑为国捐躯的烈士,真的心寒。”
军事专家陈虎表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旦英雄的形象轰然倒塌,对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将造成极大的破坏。
当年的英雄们已不能面对镜头讲述血与火的真相,也无法向诋毁者索回他们不容践踏的荣光。也正因如此,新华社以“为英雄正名”为主题,派出大批骨干记者分赴一线,利用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等多种媒介传播方式,精心采编了一批文风清新、思想深刻、具有较强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的稿件,有力回击了网上抹黑英雄的种种错误观点。截至7月25日,百度检索“英雄+正名”关键词,显示页面近300万个。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也纷纷发表稿件。《人民日报》指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处处都见证着英雄们的浴血荣光。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怀疑和诋毁英雄。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如果我们不去“呼吸英雄们的气息”,而沦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或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
↑5月19日,目前唯一健在的董存瑞儿时玩伴、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87岁老人董连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白明山摄
《黄继光血肉之躯为什么能挡住子弹?》《邱少云为何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董存瑞是如何炸碉堡的?》……央广“中国之声”策划系列报道《捍卫英雄》,通过微信平台连续推出多篇力作,解疑释惑,酣畅淋漓。报道采用多种方式,展示英雄的普通人身份及朴素情感,做到在反驳质疑的同时拉近英雄与大众距离。
《解放军报》指出,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当今社会一些无知无良之人,以解构历史、消解崇高为荣,肆意诋毁英雄,其行径之卑劣、用心之险恶,令人心寒,为人所不齿。《解放军报》强调,那些为国家民族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不被尊敬、渐被遗忘,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危险。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精神脊梁;守卫崇高,就是守卫民族的精神丰碑。
很多网友表示,这些稿件正视听、明是非、服人心,并广泛发声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组稿件的推出,为渴望发声、崇敬英雄的网民提供了舆论阵地。新浪微博推出的“和英雄在一起”主题阅览量高达4000多万次,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上,每一篇稿件的评论都达到了数千次,绝大多数网友对稿件提出的观点给予正面回应,纷纷表示要深刻揭露诋毁英雄形象的险恶用心,严厉查处造谣诋毁者。
新华社客户端网友“cuewh”说:“和平时期,英雄是精神的支柱;战争时期,英雄是国防的基石!诋毁英雄,就是在拆毁支柱,就是在挖掏基石。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就是那些英雄换来的,向英雄致敬。”
用事实拉直问号 用真相捍卫英雄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有人打着寻找历史“真相”的幌子,质疑英雄的事迹“细节”,无中生有设置话题,以此来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历史;有些人则为博取眼球,盲目跟风、扎堆起哄。
正如军史专家徐焰所说,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下的游离,对未来的迷茫,对历史的撕裂,甚至会造成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背叛,最终掩埋真相。英雄们的故事到底有没有问号?只有事实才能拉直问号。
一些公众一度被网络怀疑迷惑,正是因为对英雄缺乏了解,对于公众来说,英雄只存在于小学课本中为祖国牺牲的那个片段。只有让英雄更多的人生细节为公众所知悉,这样的英雄对他们才是真实的、可亲可敬的,公众才能进入历史现场,理解英雄们在那个片刻做出的非凡之举。
为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多方寻访英雄生前战友、朋友、亲属,走进英雄纪念馆,采访专家学者,深入细致地对有关英雄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采访。
↑李继德老人参观黄继光纪念馆,抚摸着黄继光雕像激动不已。特约记者孙绍建 摄
当现年85岁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时,那些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的说法如此乏力。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义正言辞:“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时间虽已远去,但在亲历者的脑海里,记忆已经把英雄的名字凝结成一个个符号,英雄的壮举也已在亲历者的目光中定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