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理解、深刻领会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理解、深刻领会把握。

一、“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维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发展进步的中国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互融合并相得益彰,共同贯穿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 ”

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从理论架构上分析,可以概括为“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战略阶段”,就是“两个一百年”,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战略原则”,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四个战略布局”,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梦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理论内涵的客观真理性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体现在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及客观展望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层次最深、领域最宽的价值认同的过程。

梦想引领价值,价值支撑梦想。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理念的具体显现和基本要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诠释了中国梦的国家梦,确立了中国梦的国家价值坐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诠释了中国梦的社会梦,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价值内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诠释了中国梦的公民梦,明确了中国梦的个人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因此,在对中国梦的价值内涵的理解上,既体现了真理的科学规律性,也体现了价值的客观实践性,在当代中国实现了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二、“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立足于这个逻辑起点,自觉增强我们的价值观自信。

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逻辑原点出发,才能科学准确地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所谓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所谓民主,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基础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真实的、广泛的、高效的、丰富的民主;所谓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有机统一,是国家全方位发展进步的状态;所谓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所谓自由,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所谓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所谓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所谓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所谓爱国,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所谓敬业,就是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所谓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所谓友善,就是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只有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逻辑维度,在价值观的国际竞争和博弈中,才能自觉站稳立场,避免落入“西方价值陷阱”。

三、“德”——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维度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道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当前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最直接的是道德问题,呼吁最强烈的也是道德问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紧抓住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从实践的维度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向与外向两个基本向度。内向就是内化于心,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外化就是外化于行,是道德实践尤其是自觉践行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三个方面着力: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强调法治建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导以及人的“心灵秩序”建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经指出,即使在最发达的社会体系中,“正式制度”约束也只是决定人们行为选择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即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规则来约束的。所以,在强调依法治国思路语境的同时,应当使法律和道德既保持内在价值命令的契合,又保持各自诉诸的力量方式,既有彼此的独立形式,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社会治理模式。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