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2)

二、面对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高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也处在网络漩涡之中。一些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发端,在网络上发酵,线上线下的持续评议合力推动舆论浪潮。2014年的“辽报事件”引起人们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师个人的职业操守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在意识形态的漩涡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能置身事外,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1.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要有效地从学术圈、学生圈向社会圈、网络圈辐射。当前,一批资深专家和学者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大名鼎鼎,但有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圈内颇有名气,圈外知者寥寥。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教师存在思想误区,将网络不良言论当作支流,不屑与网民沟通;一些教师虽有心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推介给社会,但不善于沟通,写的文章晦涩难懂;一些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乐趣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既不知道社会公众关心什么,也不知道社会公众需要什么;一些教师将教书育人的范围片面地圈定在校园里,忽视社会公众对理论的渴望和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本身就是网民,网络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甚至大于学校教育。

网络时代,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不能有效地从学术圈、学生圈向社会圈、网络圈辐射,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于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家有关部门费了不少脑筋,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不小的成绩,特别是7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必将迎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但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可惜影响力局限于校园,社会公众不太了解;“慕课”建设紧锣密鼓,但能否有效地吸引学生和公众,社会各界尚在观望之中。与此同时,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些思想倾向有问题的所谓“通俗学术”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和一些网民的眼球。例如,“超星学术”视频网站有某专家利用《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研究国共两党历史的几个讲座视频,居然提出“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蒋对外联英美抗日,对内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持久抗战,与中共的观点不谋而合”,“蒋抗战到底不以中国解放为目的,‘底’在于解放亚洲周边弱小国家”。这些观点,学术圈内的人觉得十分滑稽,不值一驳,但不了解历史的网民和处于价值观形成主要时期的学生却觉得无比新鲜,拼命追捧。如果学术的归学术,社会的归社会,也许社会的质疑早晚将湮灭学术的理性。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引领网络,打通学术圈、学生圈与社会圈、网络圈的壁垒,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推向社会,将更多的学术成果以网民认可的方式推介给他们,扎扎实实地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的大事。

2.积极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热点,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精心编写的国家统一教材。这套教材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这套教材是教师上课的蓝本,确立了基本的教学基调。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存在误区:或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干涩;或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根本不在意外面发生了什么,教学内容陈年老调。学生的思想是极其活跃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网络热点,对网络中广为流传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事情也存在思想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例如:有人宣称“钓鱼岛没有GDP,中日为此冲突不合算”,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中日钓鱼岛之争就成为莫名其妙的事情;网络上关于“中国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没有国民党大,因为牺牲的将领比人家少很多”的观点一度盛行,学生对此也有些模糊认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三千万”的谣言一度甚嚣尘上,国内首部系统驳斥此谣言的专著已出版,很多网友却因不了解而继续相信错误观点。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很多,混淆了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严重抵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要教育学生感动,更要教育学生行动”。但是,如果教师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窗外的世界?

3.积极参与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游移,损害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一些教师为取悦学生,居然问学生想听正统的还是非正统的政治理论内容;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发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散播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有的教师虽然观点正确,但选择明哲保身,不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不敢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敢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观点和言论,甘当好好先生,有意无意地与马克思主义者拉开距离,似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成了理亏、害羞、耻于明说的事情。对错误思想的姑息就是纵容,对正确思想的冷淡就是放弃。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必须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正确舆论氛围“铺路搭桥”,为受到围攻的同志“仗义执言”,对错误言论“鞭挞讨伐”,对糊涂认识“当头棒喝”。在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治渗透攻势面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团结、忠诚、坚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形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