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3)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成为有战斗力的“网军”

1.成为网评员,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当前,网络舆论状况令人担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评论也良莠不齐。有时非理性言论占据强势,理性发言反而湮没无声。对这种现象,如果不高度重视,必将产生“破窗效应”,网络舆论生态将难以好转。因此,舆论引导,不应当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理性公民的分内之责,更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对待错误言论,不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方向正确、评议有力的言论,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2.成为宣讲家,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网络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战争,不能仅靠少数专家学者的努力。为此,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群众的理论水平。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相当多的人没有时间阅读浏览发表在学术期刊的“大块头”文章,一些文章的理论深度和阅读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兴趣。由于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时效性不强、目标受众难以把握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单纯依托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已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必须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进行定点定向宣传,对错误思想和观点开展及时的针锋相对的批驳;可以针对目标群体特征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可以满足网民的发言需求,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发挥网页、微博、微信、QQ等的优势,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将教书育人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抓住各种机会,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适时适地适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

3.成为捍卫真理的“斗士”,有力批驳错误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更应该是捍卫真理的“斗士”。有时,错误思潮在网上泛滥,正确思想却被围攻。此时,绝不能当“鸵鸟”,必须勇往直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自己的判断,或者精心写作,致力推出重磅文章;或者甘当嫁衣,努力推介优秀成果;或者潜心研读,认真思考理论动向。总而言之,我们不仅不能要“大肚能容”错误思潮的“雅量胸襟”,更要鄙视态度暧昧的“好好先生”,还要痛恨噤若寒蝉的“明哲保身”;我们追求“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社会风气,热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执言,期盼“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的舆论生态。而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们与错误思潮进行积极、有力的斗争来得到。这就需要保持理智,拿出有说服力的东西。因为斗争的真正艺术并不是试图说服顽固分子,而是使围观的群众接受教育,使他们得出符合真理的判断。

4.成为贴心人,为网民答疑解惑暖人心。如前所述,网络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阵地,因此,认真地、理性地、热情地回答网民的困惑和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意。例如,下述问题是很多网民共同关注的: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国退民进”是否是解决雾霾等问题的关键措施?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是否意味着当年的路(改旗易帜)走对了?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透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学术话语的背后为何是政治话语?中国目前的执政模式是新威权主义吗?宪政主义为何是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工具?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党派和个人的制约吗?我国依宪执政和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是一码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已进行大量研究,并已发表很多优秀成果,但很多网民的认识仍不够清晰明确。此时,思政课教师有很多工作可做:或者推荐已有的优秀成果;或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令人头痛的学术话语转化为大家能接受的大众话语;或者说出自己的思考,引导大家理性互动交流等等。对这些问题做出有理有力的解答和阐释,有助于帮助广大网民和青年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积极坚守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