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捍卫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记东方主战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通常只是指炮火硝烟的战争,倘若真正深入到战争的深处,便会透彻地看到没有炮火硝烟的另一场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大地上,不仅从北向南渐次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钢铁绞杀、血肉拼搏的战争;同时,还展开了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良知志士一起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不受篡改、玷污、灭绝,与日本法西斯精神对垒、灵魂搏杀的另一场战争。

早在1931年日本入侵东三省之前,中日之间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开始了。为了实现丰臣秀吉之“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彻底同化、征服所占的东三省,日本几乎用尽了所能之手段。电影在那时是最先锋的文艺娱乐形式,那一年,日本拍摄《东游记》《北方的国境线》《伸展的国都》等电影,目的是麻痹与愚弄、欺骗中国民众。这类伎俩配合着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一面用炮火,一面用香风,两面用力,企图以此实现他们扩张侵略的狼子野心。

然而,洞若观火的世界各国人民,早就看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针锋相对,与日本的“香风”展开了对垒。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电影《龙种》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斗争。而影片的主旋律,是聂耳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40年,在纽约的露天音乐堂,美国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汉语和英语演唱了这首歌,震撼了台下所有纯洁善良的心灵。这首歌曲的词是田汉同志在被捕前一个小时内写出的;而它的曲作者聂耳,于1931年1月的两天两夜中写出。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分子——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几乎是从日寇踏入中华大地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怒吼。

一边是日本法西斯的蓄意麻痹、愚弄与欺骗;一边是中华儿女的最优秀的子孙与世界有良知的人们“拿起笔作刀枪”,与日本法西斯的强盗文化肉搏与血拼。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文化欺骗与灭绝我血脉的种种伎俩,毛泽东在七七事变之后就指出:“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家团结起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湖北汉口总商会成立。“拿笔杆代枪杆,争取民族之独立。寓方略于战略,发扬人道的光辉。”当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席台前的这两行标语,非常明确地表明着文协的宗旨。

在这次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广泛持久的文化界统一战线引领下,一支声势浩大的文化抗日大军迅速集结。1939年4月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写到:“无论在前方和后方,或是在沦陷区中,都可以看见我们的作家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他们的武器——笔杆子,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来组织民众打击和歼灭敌人”。《边区自卫军》《保卫卢沟桥》《光复台儿庄》等一批批抗战艺术经典,在民族危亡的腥风血雨中,唤起了劳苦大众和各个阶层救亡的觉悟和激情。中国的抗战文化,使中国的文化获得了新生。

1938年11月20日,日军的飞机第一次飞临延安上空轰炸。一颗炸弹在作曲家冼星海的面前爆炸了。而这次与死神近距离的遭遇,将冼星海的个人情感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在延安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民族经典。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百多人的合唱团,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最后一个乐句结束,毛泽东“嚯”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连声称赞:“好!好!”《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从延安发出,很快就响遍了中国,传向了世界。为抗战发出怒吼,为民众吼出了心声。

活跃在东方主战场上的作家、艺术家们,用一腔腔的民族热血书写着誓与日本法西斯决战到底的血性文章,其永久的生命力,昭示着一个艺术常青的真理——与国家之命运、民族之血脉相通相系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