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交界处的山区,海拔800多米山顶的长城烽火台旧址之上,一块高约1米的正三棱体界碑静静地伫立着。
这块界碑的三面,分别连接着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和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因此也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三界碑”。从1996年伫立这里开始,三界碑见证了山下三地百姓生活的差距,也目睹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三地之间悄然发生的变化。
公路:从“一颠便知回河北”到“同乡不用绕天津”
对于很多地方的人来说,“去北京打工”是一种“长途迁徙”,而对于三界碑下的兴隆县陡子峪乡沥水沟村村民来说,则只需要沿着村边主干道往南走不到1公里,就来到了北京金海湖镇将军关村。
然而,同一条连接两座村子的道路,在北京和河北境内路况却大不一样。当地流传着这一样一句话,“坐车时不用看路,一颠簸就知道到河北了。”
记者站在蓝色分界牌的北京一侧向河北境内看去,柏油马路与水泥砖块拼接的道路路况差距明显。
“从将军关村过来,人家的路是北京的市级路,相当于我们的省道,而我们的路是县道,河北省村村通工程的修路补贴1公里为10万元,而北京的路1公里可以补近40万元,差距很大。”时任陡子峪乡党委书记司海涛2014年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而一年以后,这条道虽然仍是坑坑洼洼,但陡子峪乡乡长贾国告诉记者,它已经被省里批复升级为省道了,相信很快就可以开始翻修并和北京的道路对接了。
2014年9月,站在三界碑旁向河北方向望去,一条正在修筑的小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年后,记者了解到,这条路已经建成通车。据贾国介绍,这条路连接着乡里的龙门村和前干涧村,由于前干涧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过去从乡政府去前干涧村还得绕道北京金海湖镇、天津下营镇才能到达。
“现在有了这条路,就不用绕了。”贾国说,2014年底,这条路通车后,从乡政府去前干涧村的车程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短到了半小时,加强了乡里和该村的联系,也大大方便了该村百姓的出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