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碑”讲述京津冀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3)

“三界碑”讲述京津冀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3)

摘要:在京津冀交界处的山区,海拔800多米山顶的长城烽火台旧址之上,一块高约1米的正三棱体界碑静静地伫立着。这块界碑的三面,分别连接着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和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因此也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三界碑”。从1996年伫立这里开始,三界碑见证了山下三地百姓生活的差距,也目睹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三地之间悄然发生的变化。

期盼:从“差距为何这么大”到“相信协同可实现”

今年48岁的蔡金莲还兼任着村妇女主任等职务,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刚开始被广泛讨论时,听了多年“京津冀一体化”的蔡金莲一脸疑惑地对记者说:“我就不明白,既然一体化,差距为何这么大?”

说起自己的工资,蔡金莲笑道“只能说年薪是3000多块钱”,除此之外,今年家里种的核桃卖了1000多元,栗子卖了400多元,49岁的爱人张永付在北京打零工一年可以赚2万元,是家里的主要收入。

虽然只住在一个几间平房的小院子里,但蔡金莲的家境在沥水沟村已算是中等偏上,而生活在1公里外的北京将军关村,蔡金莲的四姐蔡金荣的生活却大不一样。

蔡金荣家住在将军关村二期别墅内,别墅共上下两层,214平方米,还带一个挺大的院子,蔡金荣的爱人张立中是村里的水电工,他告诉记者,自己工资一个月1900多元,蔡金荣工资虽然不高,一年1000多元,但每年都有免费的妇女体检。

张立中告诉记者,将军关村里打机井、通上自来水已有20多年,然而,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距离首都北京这么近的沥水沟村,村民却仍然使用水窖存储山泉水供日常饮用。

据贾国介绍,陡子峪全乡现在有2600多户人家使用2800多个水窖,其中前干涧村最缺水,甚至需要存储房檐上留下来的雨水饮用。他说,三界碑附近地下为页岩结构,存不住水,如果打井对技术和深度要求都很高,成本也高,与河北前干涧村相邻的天津的前干涧村由于补贴高,当地可以吃机井打上来的水。

天津前干涧村主任张雪松告诉记者,虽然两个村名都叫前干涧,但由于天津有水、河北没水,为了加以区别,天津方面有意申请将他们的村子改名为“前甘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国家制定出台了详尽的规划纲要,三地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和错位发展不断推进,让百姓逐渐看到了变化。

除了道路变通畅、通信变自由以外,蔡金莲告诉记者,今年自己看病的门诊报销费用也比去年提高了100元,而更令她欣慰的是,今年春天,村里终于打了机井,目前正在安装入户管道,

“虽然还是因为资金缺乏,入户管道安装缓慢甚至断断续续,但这一年来的变化让我相信,这一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可以实现。”蔡金莲说。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