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趣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三者关系的文章较少,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厘清两者的内在关联,都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在价值本质和价值原则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趣,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路径,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制度价值取向的内在联系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之间的价值关联,研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需要就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制度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进行学理分析。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我们一般从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意义上进行理解,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①简言之,价值就是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价值观则是主体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这里的主体既可以指代个体,也可以指代群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价值意识相互交织和不断碰撞中经过较长时期建构而成,呈现了社会群体作为主体对主客体之间基本价值关系的总体认知,正是这些总体认知决定了社会群体主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中,会有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就必然存在差异化的社会群体观念,而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在具有多元化社会观念的社会中寻找到的能引领社会进步的最大共识。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相对核心价值观念在结构上更加完备、形态上更加稳定、内容上更加丰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具有内核、层次和边缘。”②其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中居于统摄地位,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制度作为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结构,对社会群体价值意识和实践活动具有整合和规范效用。相对法律规章章程等“正式制度”而言,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可以视为“非正式制度”,是一种更深刻的、可持续的软力量。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至关重要。

探讨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制度价值取向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手,这对于理解三者的社会价值和价值关系具有方法论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而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之上,则是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其中制度体系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观念由这两者决定。”④即政治上层建筑以及观念上层建筑都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互动中,制度与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制度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物质利益,因而也必然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进而制约和规范着其它社会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制度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彰显离不开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支撑。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软力量,以凝聚价值共识的方式,通过价值标准、价值信条和道德约束,可以为制度价值提供伦理性支持,堪称制度存在和维系的价值根基。失去核心价值观支撑的制度,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就不复存在。以前苏联为例,虽然当时前苏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制度范畴,“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动摇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引起制度体系的颠覆,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进而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由此表明,完备成熟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制度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平稳运行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回应了其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从国际环境看,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低潮,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宣扬“普世价值”,鼓吹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与西方文明接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冲击。因此,掌握价值观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这对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基础至关重要。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这必然导致现实社会利益结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给价值观领域带来一系列诸如“价值失落”、“价值虚无”、“价值失范”、“价值危机”等问题,实质是价值冲突。从最根本的价值观层面统一思想,寻求共识,消解矛盾,并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寻求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需要将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方面,可以形成价值共识,实现价值整合。价值共识可以有效地化解价值冲突,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根植于广大民众的价值自觉,就是重塑价值共识;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到整个制度体系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⑤党的十八大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其价值取向是由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规定性所体现的基本价值精神。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理论载体和具体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内核”,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鲜明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则是社会核心价值在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层面的价值表达,其内在遵循和价值旨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实现价值认同的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