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党群沟通服务体系
衡量一个基层党组织是否是“服务型”,关键是要看群众满不满意。基层党组织要紧贴群众需求,以服务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党群沟通服务体系,这是确保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的重要支撑。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传媒等手段,发挥各种网络对话平台的作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最广泛收集民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辅之以完善的问题处置和反馈流程,认真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矛盾,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无缝隙的服务对接。
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意见》中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带动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协调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现阶段,基层的社会力量虽然较为薄弱,但在数量和质量仍有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可将部分个性化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外包的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拓展服务渠道,调动社会各项资源,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服务需求。同时,还可围绕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居民的个人兴趣和特长,组织各种志愿服务队,开展自我服务,实现党组织服务与居民自我服务的互补。
注重发挥基层党员的主体作用
基层党员既是服务的主体,也是服务的客体。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必须带好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此来感召群众、引领群众。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之一就是要主动关心党员,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提升党员的能力素质,为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基础。服务党员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群众。基层党组织大多面临党员年龄偏大、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党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状况,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方案,探索不同的做法,全面掌握党员的情况,为党员更好地服务群众、发挥引领作用搭建平台。
此外,还要建立各种培训制度,拓宽基层党员受教育渠道,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力度。在培训体系上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以法律法规、区域发展、社会管理等知识培训为重点;在形式上,采用专家专题授课和实地考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常态化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党员的素质,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促进党员服务意识的增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