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文化意义(2)

抗日战争的文化意义(2)

三是扶弱抑强。中国始终和被压迫的人站在一起,始终和弱者站在一起。和世界上的弱者一起奋斗,是现代中国的关怀所在。从鲁迅先生就翻译弱小民族的文艺作品,直到20世纪中叶以来和第三世界人民之间的情谊都说明了这一点。

和而不同、以德报怨、扶弱抑强是中国现代奋斗的光荣。中国现代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没有任何对世界的历史欠账。日本对东亚各国都有历史的欠账。像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刻的历史伤痕。反对日本工业遗址进入非遗最强烈的就是韩国。中华民族在挫折中奋起的历史是光荣的,是和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光荣的现代化。五四以来,从文化这个角度我们好像很自卑,认为我们有很多原罪,有很多不文明之处。像五四那些先驱者全面反传统,对中国传统“国民性”彻底否定,现在看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的现代化起步晚,摆脱传统社会的局限比西方晚。其实西方传统社会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他们现代化比我们早,所以我们有一种把时间差误以为是空间差的原罪意识。但是从抗日战争看,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有光荣的一面,也把我们传统文明的光辉凸显出来了。过去我们反思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历史负担,有所谓“国民劣根性”,觉得日本人比我们强大,把我们都打垮了,因此有一种“原罪意识”。我们要超越这种意识。原来都说中华民族由于落后、由于愚昧封闭而有原罪。其实中华民族是没有原罪的。我们民族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不是说被人打败了就是屈辱的。虽然说受到了挫折,但最终赢得了胜利。我们经历的过程对世界没有任何愧疚,对人类没有愧疚,而是以中国的奋斗证明了中国历史光荣的一面。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不是我们的负资产,而是我们的正资产。

抗战时期的思想家像冯友兰、李长之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如鲁迅、胡适等都不一样。中国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反而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光荣。像冯友兰在抗战时写的《贞元六书》,核心的思想是贞下起元,就是到了最低点的时候就开始往上走了。那个时候国民政府搬到了重庆,中国大半领土都被占领,这个情况不会再有。抗战时期的思想家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都有贡献,但是抗战时期的思想家讲中国人的高贵、中国人的勇敢自信。我们的高贵自信在伦理上是比日本强大的,在伦理上和价值观上是有优势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辉煌的。中华文化毕竟是东亚文化的源头,其文化有很强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经过抗战这样艰难的过程都没有垮掉。李长之当时的名著题为《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兴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国人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提供了历史的条件。抗战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一页,也是中国文明新的起点。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对抗战胜利的意义有深刻的表述:“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我们应该在前辈奋斗的基础上,把国家带到更高的平台,为世界和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