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5)

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5)

①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下半月刊),第3—13页。

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648年欧洲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但没有建立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冲突的机制。

③有关维也纳体系的内容,详见本文第一部分。

④1939年以前,人们从未使用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术语,而是将1914-1918年的战争称为“大战”(The Great War),直到1939年的大战在欧洲再次来临,才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术语。

⑤国际联盟于1920年建立,而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正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并不仅仅是巧合,而是与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⑥John Eugene Harley,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1; Alfred Zimmern,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Rule of Law,1918-1935,Lond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36; Lloyd E.Ambrosius,"Woodrow Wilson,Alliances,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vol.5,no.2(Apr.2006),pp.139-165; George W.Egerton,"Collective Security as Political Myth: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Politics and History,"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vol.5,no.4(Nov.1983),pp.496-524; F.P.Walters,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vols.2,London,New York and 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下卷,汉敖、宁京、封振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George Scot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London:Hutchinson & Co Ltd.,1973; F.S.Northedge,The League of Nations:Its Life and Times,1920-1936,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 Stephen Pierce Hayden Duggan,The League of Nations,the Principle and the Practice,Boston:The Atlantic Monthly Press,1919(Read Books,2008; Hardpress Publishing,2012); George W.Egerton,"The Lloyd George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9,no.2(Apr.1974),pp.419-444.

⑦《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53—154页;唐启华:《顾维钧与北京政府对国际联盟的参与(1919-1922)》,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6—112页;韩莉:《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年;徐蓝:《英国与九一八事变》,《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第24—33页;刘建武:《有关日本侵占东北后国际联盟调处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第95—109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全6卷)现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四章第三节;李一文、马风书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第二节;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铁城:《联合国宪章与国联盟约的历史比较》,《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第2—11页;等等。

⑧R.W.Seton-Watson,Britain in Europe,1789-1914:A Survey of Foreign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8,p.48; Gordon A.Craig and Alexander L.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43-51.

⑨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⑩参见Kalevi J.Holsti,Peace and War: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Cambrid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135.

(11)Kalevi J.Holsti,Peace and War: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Cambrid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135-136.

(12)参见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第5—6页。

(13)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13—14页。

(14)劳特派斯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下卷第1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页。不过公约未能规定签字国在承担仲裁方面的任何义务。

(15)1902年开始工作的常设仲裁法院至今仍然存在,它独立于其他国际组织之外,截至2000年该公约有89个签约国,其国际局设在海牙。见联合国网址、国际法院网址:http://

(16)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15页。

(17)贝莎·冯·苏特纳是诺贝尔的老朋友,她的小说出版后,据说诺贝尔致信贝莎,称那是一部“值得景仰的杰作”。据研究,诺贝尔之所以设立和平奖,也是受到她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并由她促成的。1891年贝莎创立了奥地利和平组织。她本人也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8)需要指出的是,诺贝尔和平奖也由于评委的政治偏见发给了一些并不应该获得这一殊荣的人。

(19)Sandi E.Cooper,Patriotic Pacifism:Waging War on War in Europe,1815-191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8.

(20)国际联盟这个名称在1914年还不出名,到1915年春就已经很流行了。它可能是从已经用了多年的法国名词Société des Nations(国际联合会)修改而来的,这个名词是曾于1895-1896年担任过法国总理的勒翁·布尔日瓦1908年发表的一本书的书名。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23页注释①,第21页注释②。

(21)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23—24页。

(22)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23页。

(23)参见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99—200页;H.F.Hinsley,ed.,British Foreign Policy under Sir Edward Gr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474.后者引用的原文较前者更为详细。

(24)在大战爆发前夕和战争爆发后,豪斯上校曾以私人身份多次到欧洲调解欧洲各国的冲突。但是美国既要保持中立不承担任何义务又要对交战双方进行调解而实际参与欧洲事务的矛盾态度,使交战双方都不可能接受美国的调解,美国的调解也绝不可能成功。1917年1月31日,德国通知美国政府它决定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标志美国调解的彻底失败。

(25)Charles Seymour,ed.,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vol.2,Boston &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26,pp.109-110.

(26)Charles Seymour,ed.,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vol.2,pp.296-297,note.1.

(27)莫里斯·汉基在英国政府中担任过各种重要的秘书职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和权力。有关汉基的生平,参见Stephen Roskill,Hankey:Man of Secrets,vol.2,London:Collins,1970,1972.

(28)George W.Egerton,"The Lloyd George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 pp.419-444,421.

(29)Lloyd George,The Truth about the Peace Treaties,vol.1,London:Victor Gollancz Ltd.,1938,p.67.

(30)这篇讲演的全文,参见Lloyd George,The War Memoirs,vol.5,London:Ivor Nicholson & Watson,1936,pp.2515-2527.其中还谈到恢复比利时独立、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俄国问题以及民族自决权等问题。实际上,劳合·乔治为了选举的需要,曾经向选民承诺“把国际联盟变成现实”。Trevor Wilson,The Downfall of the Liberal Party,1914-1935,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6,p.145.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