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进四退”看农业走势

从“四进四退”看农业走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口流动的加速、消费需求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渗透,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着多方位、多层面的结构性变化,分化、裂变、聚合和重构,带来的震荡效应,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农业大系统。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对于把握农业走势,应时调整策略,意义重大。

一、表现

1.耕地农业进,草地农业退。长期以来,在以粮为纲的观念影响下,耕地农业大行其道。农业生产倚重于粮食生产,谷物是食物的主体,我国谷物占食物消费的比例过半,而美国为28%,澳大利亚为27%。同时,肉类食物以耗粮型猪肉为主,草食型牛、羊肉等为辅,我国牛、羊肉与猪肉产量之比约1:5,而美国两者之比约6∶5。特殊的经济结构与消费习惯,使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粮猪农业”。粮猪农业造成养猪过多,饲料用粮耗去大量粮食,猪食挤占了人食,谷物生产自然不堪重负。粮猪农业同时割断了草与畜的天然联系,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90%以上的畜产品由草转化而来,我国只有6%-8%,这种以粮食或合成饲料为主的饲养模式,家畜疾病多,饲养成本高,产品质量低,这样的生产系统,还要追求高品质、高回报,难免会产生类似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那样疯狂的行为。

与此相反,草地农业一直在衰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地资源国家,拥有天然草地4亿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建国以来,我国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普遍超载过牧,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问题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退化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1/3,90年代中期,北方12个省区有一半的草地面积退化,90年代末,西部和青藏高原传统畜牧区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目前草地退化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饿怕了的“粮食情结”打乱了“草”与“耕”两大农业系统。

2.畜禽饲料进,人类口粮退。近年来,我国饲料粮消费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消耗饲料粮较多的,主要是生猪、家禽养殖,还有水产品和一些草食牲畜养殖。据测算,1978-2010年,我国饲料粮消费年均增速5.8%。近几年速度加快,每年饲料粮消费高达3亿多吨。从消费品种来看,玉米约占饲料粮消费总量的60%;豆粕消费量占17.7%;稻谷约占8.6%;小麦约占7.4%;薯类和其它杂粮占6.1%。从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作为饲料粮的玉米、大豆、稻谷、小麦、薯类分别占当年各自产量的69.1%、238.4%、9.6%、13%和29.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饲料粮需求还会保持旺盛的趋势。不适当的养殖方式也人为地增加了饲料粮需求,我国一些地区普遍把奶牛当猪养,不以饲草和农作物秸秆为主食,大量依靠精饲料维持产奶水平,有的对精饲料的依赖高达80%以上,养殖成本降不下来,奶牛发病率畸高。专家认为,如将目前精粗饲料比6∶4调整到3∶7,奶牛的生命周期和生育能力都会大大提高。优质粗饲料缺乏是制约奶牛养殖的瓶颈问题。饲料粮快速增长已成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相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94年,我国口粮需求达历史最高点,为28064万吨,2010年,口粮需求已降为20697万吨,年均递减2.6%。大自然安排的“生态食物链”正在被人为打破,食草动物与人争粮的现象愈演愈烈。

3.副食需求进,主粮需求退。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口粮需求逐步下降,更多追求粮食的营养化、健康化、多样化。肉蛋奶、瓜果菜等副食品消费逐步增长,形成对口粮的替代。有关调查显示,粮、菜、肉的消费比例已由过去的8∶1∶1到现在的4∶3∶3。就肉蛋奶来说,2002-2012年,我国肉蛋奶水产总产从1.4亿吨增长到2.1亿吨,增长48.6%,年均增速4%,其中肉类总产量8221万吨,增长32%,禽蛋2861万吨,增长16%,牛奶3744万吨,增长188%,水产品5906万吨,增长49%。从肉蛋奶水产的产量构成来看,肉类从总产量的45%下降到40%,禽蛋从总产量的18%下降到14%,牛奶从总产量的9%增长到18%,水产品保持在28%无变化。2013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61.5公斤,奶制品27公斤,水产品26公斤以上。传统意义上的主副食物概念,正在向着“反客为主、主副颠倒”的趋势发展。

4.消费群体进,生产群体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城镇常住人口7.49亿,农村常住人口6.3亿,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打破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人口结构。目前全国有2.6亿农民进城打工,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每年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

农民进城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 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口粮消费量减少,但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较大幅度增加。农民在农村要吃,进城也需要吃,但是吃法不一样。如果在家里,村边地头、房前屋后都可以种菜养鸡,基本上把吃的问题解决了,进了城就没有这些了,必须全都买。在买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是向城市看齐的。在口粮消费上,城镇居民比农民要低,农民人均消费成品粮约120公斤,城镇居民约80公斤,但是其他农产品,城市居民都明显高于农民。新鲜蔬菜高出28%,食用植物油高出24%,肉类包括猪、牛、羊肉三大肉类合在一起大概城市居民比农民高出56%,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产品要高出两倍以上。这些都需要粮食生产和转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费量。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消费需求增加100亿斤以上,耕地减少650万亩左右。种粮的变成吃粮的,吃粮的变成吃肉的,更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