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
1.改变以粮为纲的一元化思维。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随着科技的发达,今天粮食只是整个食物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一直把谷物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而对非谷物食物资源和动物食物资源未予以充分重视。要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食物安全的理念,肉蛋奶、瓜果菜、鱼虾蟹都要同时发展。解决食物安全的关键一条,就是要彻底打破“粮食情结”,将牧草或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利用纳入农业生产体系,通过粮、草、畜有机结合,瓜果菜的合理搭配,建立起“土地-植物产品-动物产品”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链条,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
2.强化草地农业。草地农业就是把牧草(含饲用作物)和草食家畜引入农业系统,把耕地和非耕地的农业用地统一规划,把牧草作为基质,除了天然草地以外,在耕地上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合等,通过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技术,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其核心是以草促农、寓粮于草。发展草地农业好处是多方面的。可利用农用土地将比现有耕地增加5倍;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维护生态安全;可产出比传统农作物营养物质含量高出十几倍的牧草;充分发挥气候(水热)资源潜力,尤其节约水资源;多年生牧草一次播种,多年收获,节约劳力、种子、化肥、农药、机具、动力等,一般提高农民收益2至3倍。它可在满足社会基本农产品需求(例如粮食)的同时,生产足够的饲料,创造较高产值,我国有近60亿亩草原,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但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外,我国南方地区约有10亿亩草山草坡,经过改良而建成人工草地后,其生产能力可提高 10多倍。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一方面,要加快规模养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小区实行奖励扶持政策,同时加大养殖业招商的力度,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来建设大型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农民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传统养殖习惯和代代相传的养殖技术,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帮助农户发展自给自足的家庭养殖。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在质量安全上,自己种养的最保险,不会有添加三聚氰胺那样的担心。当今发达国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就是消费农产品看是不是自己种养的。我国人多地少,农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家庭养殖。中国二亿多小农户如能大部分解决肉蛋奶需求的自给自足,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这是中国农业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今天引导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归,于国于民,意义重大。人吃植物的种子,动物吃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粪便作为植物的肥料,这是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循环链条。今天人为地打破了这一自然生态规律,让动物与人争粮,动物的粪便也不还田,农业生产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的秸秆没被利用,农民为争种植茬口付之一炬。基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防止秸秆禁烧,干群矛盾空前激化。“人畜争粮”是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理应回归自然分工的状态,逐步提高草食家畜占肉类的比重,走循环经济之路。
4.着力培育农村人才队伍。一是改“精英教育模式”为“生存教育模式”。针对产粮大区、贫困地区现状,克服千军万马都挤一条独木桥的现象,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掌握一门适合在本乡本土生存与发展的技能,使农村人才长得出、留得出、用得上。二是借鉴日本农业接班人计划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招募愿意回乡当一辈子职业化农民的大学生,经过农业院校再培养和当地农业部门的选择认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政策,让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现代经营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由国家财政出资支持各省农业院校选择部分专业,免费开门办学,提供长、中、短的技能培训服务,农民可自由听课。切实抓好农村带头人示范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探索包括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后续管理、配套政策、信息化统计服务在内的认定体系。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持政策体系。五是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研青年拔尖人才,鼓励种子等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研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