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全面小康决胜阶段 城市建设如何冲刺?(10)

(3)体制机制的掣肘是“城市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体制机制的概念很广,我觉得有两条值得说一下。第一,财税体制。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行政单位为单元来进行经济社会的组织。这个体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各地政府的积极性,缺陷在于如果没有严格的体制机制做约束的话,就容易形成粗放式、攀比式的追求GDP的盲目发展。这是体制不足的地方。第二,规划。我们的规划往往没有像西方国家的规划那么严肃,它不断被突破、被修改,甚至领导的权力在影响规划的实施。1998年,北京提出首都经济概念,其本质是知识经济,核心是高薪技术产业。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高端、高效、高辐射,后来总书记又提出了高精尖经济结构,这些概念对于北京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到了区县和乡镇这一级的时候,很难把这些思路真正落实到位,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任务。这么多人涌到北京来,面对城镇化的需求,就要发展医院、学校,怎么办呢?只能有高端就发展高端;没有高端,低端也得发展。不难看出,近十年来,北京新增的外来人口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餐饮业和建筑业这四大领域里面,但是,这四个行业不应该是北京大力发展的行业,最后却发展得很快。类似于动物园、大红门等地区的大规模集贸市场在北京有很多,各个利益主体都是为了自己的发展需要。现在,北京市从事批发零售的从业人员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13%,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面就有13个人从事批发零售。所以,北京的很多功能不仅仅是为北京服务,而是为了全国,这也使得北京成了一个面向全国服务的商贸城市。

我举一个例子,北京的新发地有农产品、果品的批发,肯定是为北京服务的,结果里面却有一个“三七”——30%供应北京,70%面向东北、华北、西北,成为他们的采购基地。大量的蔬菜从山东运到新发地之后,又通过交易,被采购到内蒙、陕西、河北。可以看出,北京的这种低端功能过多,且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各方面资源集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华盛顿为什么两百年不得“城市病”?是因为它是单一功能的首都吗?可为什么它两百年都不能从单一功能变成多功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两点:第一,规划。华盛顿的规划非常严格,首先不能突破华盛顿的边界。因为外边是州政府的地,中间是国家的地,所以不能往外扩。其次,如果规划的是绿地、草坪,就不能把草坪搞成开发区、住宅、或者写字楼。最后,楼不能盖得很高,最高不能超过国会大厦的94米。所以,华盛顿这个城市是有序的,是按照规划去发展的。第二,华盛顿的财税体制非常特殊。我曾经问过华盛顿政府的官员,我说十年前来华盛顿和十年后再来华盛顿,发现它的变化不大。它并不像我们国家的城市那样,到处都是写字楼、住宅楼和脚手架,整个城市都在建设当中。我就问他们,你们没有发展经济的愿望吗?他们说并没有这样的压力。城市建设需要多少人工费、道路维护费、公园维护费,都会向联邦政府做预算,国会批复以后会交给财政部,财政部有一个司会监督华盛顿对经费的使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用那么拼命地发展以获取财政支持,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认为,中国的“城市病”太普遍了,不仅仅是北京存在,全国600个城市,几乎没有不堵车的。一些地级市都开始堵车,包括北京周边的保定、衡水、廊坊,上班高峰都会堵车。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都得同一个“病”?我认为,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可持续城市”这样的一个概念。一个城市要发展,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要可持续。城市布局不能“摊大饼”,“摊”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拥堵。要给中心城划定边界,并且在周边建卫星城。比如,这二十年建几个,再过二十年再建几个,这样一来,即使再过一百年、二百年,也依然有发展的空间,整个城市仍然是一个高效率的城市。

第二,交通结构要可持续。不能简单地将公路作为主要交通,而是应该通过大容量、低碳化的轨道交通来实现。

第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如果按照前面的思路来建设的话,我们可以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主城和卫星城之间的几十公里都是生态资源。瑞典首都从郊区的卫星城到市区,中间有十几、二十几公里,却连一座楼都没有,整个城市被环绕在田野、绿树当中。可是我们的绿化只是作为点缀而已,没有很大的生态空间。

第四,经济发展可持续。作为城市,一定要发展经济,发展产业,不能通过出让土地、搞房地产来支撑城市的发展。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