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全面小康决胜阶段 城市建设如何冲刺?(12)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此次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协调发展,我认为对于解决“城市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家谈论的也比较多。实际上,当年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做市长的时候,就发起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会议这种机制。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又给京津冀的发展提出了7点要求,并且已经制订了京津冀规划。那么,京津冀这个地区为什么发展的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大家觉得不是很满意?

1.京津冀地区发展不理想的原因

(1)各个省份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社会落差较大

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天津是工业化的后期,而河北省还在工业化的初期,其中很多城市的农业仍然占了很大比重。由于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盈利能力不同、工人的工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也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马太效应”: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实力强,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比较多,因此公共服务水平就比较高,而河北则正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对河北就形成了一个“虹吸效应”,也就是把河北的人才都吸引过来了。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河北霸州有一个企业,一年招聘两三百人,但是人才流失却非常大,第一年就跑掉40%,两年内共流失了70%。我们到曹妃甸和一家企业座谈,他就谈到,在他们企业当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硕士毕业生和一本毕业生,剩下的多数都是二本和三本毕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都是河北本地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是他们进到企业,看到这里的收入水平不高、城市面貌一般,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不高,所以这些应聘者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在这里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就为了梦想来到了北京。而对于企业来讲,没有人才怎么发展,这就是现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所以说,北京周边有22个国家级贫困县,230万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又有相当一部分聚集到了北京。比如,河北籍人口在北京外来人口当中所占比重是最高的,占到22.1%,有156万人。这是第一个问题。

(2)民营经济不发达,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的配套成本较高

在京津冀地区,国有工业的资产占全国比重高达62.8%,但是对于民营经济来说,能进入500强的只有44家,而长三角地区有249家。我们对上市公司对地区的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做了调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北京对全国的带动作用要大于上海对全国的带动作用,但是上海对本地的带动作用要强于北京对本地的带动作用。第二,关于上市公司投资后的收益率,北京在全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于在本地区的收益率,而上海在本地区的收益率要高于在全国的收益率。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的高科技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却很少有留在本地的,反倒是在浙江和江苏的技术合同书超过了天津和河北的总和。中关村的技术合同签到广东的,占了所有签到京外合同的6%,而签到河北省和天津的加起来只有4.2%。

所以北京的科技优势没有转化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河北人要生存发展,高科技发展不了,只能发展传统产业,所以钢铁、煤炭、建材、化工占了主导地位。这些产业能耗高、污染大。京津冀地区一年消耗3.5亿吨煤炭,北京消耗7%,河北消耗80%,天津消耗13%。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困难不少,污染一体化就能通过这种产业结构体系体现出来。

(3)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在政府之间的合作上,税收怎么分、GDP怎么算等问题,在体制上都存在障碍。

(4)轨道交通体系没有形成

我们连北京的郊区都没有联动起来,再想要联动河北就更困难了,没有交通轨道作支撑,北京的资源就辐射不出去,也带动不了河北的发展。

(5)自然条件差

京津冀地区干旱、刮北风,太行山脉等山区地形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自然条件上,和“鱼米之乡”的长三角地区也是无法相比的。

总之,我觉得京津冀地区总体上比较落后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所以要全面的分析,不要作简单的比较。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