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交通结构不合理。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应该建立怎样的交通结构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但是在过去,我们对它并不重视,也没有研究。
在研究了东京、伦敦、巴黎之后,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第一,以轨道交通作为主要交通出行载体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比百分之八十还要高。这是第一个发现。第二,轨道交通呈现这样一种分布:15公里以内,以密集的地铁为主。因为地铁一公里左右就有一站,而且为了增加覆盖面,地铁本身还拐了弯。15公里大概有20多站,所以地铁不能修太远,太远的话没有效率。15公里到30公里以快线铁路为主,是指的那种在地面上走,很快的铁路。30公里到70公里的地区就是刚才所说的卫星城,修建市郊铁路,要一站式到达,中间不能过多停留,站与站之间相隔十几分钟。70公里以外是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通过这样的关系,大家应该明白了,北京为什么堵车,东京为什么不堵车。
东京地铁的密度是很大的,如果从横截面来看的话,他们为了加快每条线上地铁的运行速度,把地铁修到了地下三、四层,这一层地铁在这几站停,那一层地铁在那几站停。地面上每隔五六百米就可以看到地铁口,而且地铁的速度很快,保证人们高速安全的出行。我到东京去考察,发现无论向东西南北任意方向走,都可以很快看到地铁口,徒步10分钟可以走到地铁口和轨道车站的人数占到90%。
而北京的地铁,第一,总量不足;第二,密度不够;第三,把地铁修到郊区还是值得商榷的。按照最新的设计,从平谷到四惠最快的话大概也要四五十分钟,而从家里到平谷的车站还要半个小时,再从四惠换成地铁到中关村、金融街还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样前后加起来的时间有两个半小时。所以,修完地铁以后人们能住在平谷到市区来上班吗?这就还是起不到分散人流的作用。因此,如果要修地铁,就要在五环以内,而且修得越密越好。五环以外就要一站式到达,并且能够把怀柔、平谷、密云都连起来,这才符合城市的规律。东京的小汽车比北京多240万辆,但是他们每一年的出行里程还不到北京的一半,也就是说他们的小汽车是用来在节假日使用的,平时上班都是乘坐地铁,而且他们的地铁很快。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地铁比较慢,换乘也不是很方便,所以人们自然就不选择了。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人说中国人多、北京人多,所以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但我认为关键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整个城市的规划理念。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只有200万人口,中心城区只有80万人口,但是它从50年代就开始修地铁,直到现在,虽然中心城只有80多万人,但却有六条地铁线和100多个车站,可以算是非常密集。而且,它在郊区还有6个卫星城,有若干个大型居住区,每一个居住区和卫星城都通达着市郊铁路,所以,虽然整个瑞典有200多万人,但是其中75%的人是乘坐地铁和公交出行的,只有少数人开车,这就是可持续的城市。也许再过10年、20年,它还是这个样子,很高效,又非常优美。所以,城市是否拥堵、是否舒适,不在于城市的大小,而在于建设理念。
对比一下国际上的大都市,伦敦的轨道交通占整个公共交通的75%,纽约占60%到70%,东京占94%,北京的六环以内占42%,但就全市来说大概只占20%多,不到30%。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城市的根本性缺陷所在——我们没有把轨道交通尽可能早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必需战略来考虑,而一直是被动式的、补课式的。但无论你怎么补,差距还是很大。2015年,北京的轨道是660公里,也仅相当于东京的28%,这就是差距所在。而市郊铁路的差距则更大。伦敦有3650公里的市郊铁路,纽约有3000公里,东京有2031公里,巴黎是1867公里,北京是0公里。虽然北京的地铁是最长的,有527公里,但是别的城市是地铁和市郊铁路混合在一起使用,叫做无缝衔接、快速换乘,而我们恰恰没有。所以,北京这个城市,到了这个阶段,必须用轨道体系来替代一般的公交出行和小汽车出行。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公共交通,要公交优先,但这个并不十分准确。提倡公交优先与提倡发展私人小汽车相比是进步的,但是对于北京来讲,公共汽车解决不了问题,满足不了如此多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快速出行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指望自行车,因为自行车的有效距离是3公里以内,北京这么大范围,很多都是超过了3公里的。所以说,公共汽车不行,摩托车不行,小汽车拥堵也不行,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轨道体系。
近十年来,北京新增的人口中,集聚在朝阳区的占了五分之一,昌平区的七分之一,海淀区占了15.5%,丰台区占了11.3%,大兴区占了11.1%,通州区占了7.4%,这六个区加起来一共占了83.5%。门头沟区不在计算范围内,因为门头沟的98.5%是山区,只有1.5%的平原,它没有承担人口的能力,所以不做要求。但在北京市的其它地区,比如延庆、平谷和密云,都有很广阔的平原,但是延庆吸纳的人口只占0.4%,平谷占0.7%,密云占0.9%,这三个区加起来不到2%。为什么人们没有均衡地布局在北京?我首先来解释一下一些人的疑问。
有的人就提出,把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划给北京市,让北京带着张家口和承德协同发展?那么究竟能不能协同发展呢?不能。我们连平谷、延庆都没有带动起来,怎么带动张家口和承德?还有人说把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市合并,并统一领导,这样就协同发展了。其实也不尽然。北京的16个区县过去都是在统一的领导下的,协调发展了吗?没有。所以,协调发展是要创造条件的,当这个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简单的行政合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北京的市郊铁路通到了延庆、平谷、密云,那么人肯定都在那边住着,就不会出现现在这个问题。
所以,我的结论是,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结构不合理这两个根本性缺陷相叠加,使得北京的“城市病”提早爆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