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的“出路”
关于未来的发展,在这次规划中也提出了三点内容。
(1)强化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
这次规划中指出了四类疏解的对象:第一类是制造业。污染严重的就地淘汰,有转移价值的就转移到河北和天津去。第二类是第三产业。那些占用人力多的,像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以及占用空间多的,像物流等,都要往外转移。第三类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医疗方面,每天大概有70万人到北京来就医,很多专科医院的70%以上的患者都来自外地,所以要把这些功能移到周边的城市。第四类是行政资源。北京市的部分行政资源要迁到通州区。这次规划给北京提出很严格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严格控制在2300万,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净减少15%人口。这是给北京划出的两条红线,通过疏解来控制人口增长。
(2)强化创新,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关于首都财政,过去经济学界早就提出,由于我们没有控制人口的手段,所以只能遏制各个区县、乡镇盲目追求GDP排名的冲动。因为如果不提供就业岗位,那么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就业,人口也就会慢慢减少。因此,要按照总书记所说的,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要把速度降下来,把质量提上去,用尽可能少的人口资源来创造能满足城市运行的财政收入。对北京而言,经济发展不是目的,是手段。这个手段要服务于首都的定位,并不是把经济的体量搞的越大就越好,更不要跟上海去比体量、比规模、比增速,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服务老百姓的宜居城市建设上。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不一定科学。各个区县、委办局给企业各种补贴,造成北京的负担很重,适当减少这些补贴,我们的财力也会撑过去。
因此,关键是各区县之间要进行差异化定位。一个区县为了招揽企业,会给企业提供各种补贴、优惠、减免,另外一个区给出的补贴也许会更多,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各区县之间要差异定位,不要再对GDP进行排名,不要再追求GDP的增速,而是要考核每个区县单位GDP的能耗、水耗。
(3)强化规划的约束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这次国家规划里面明确提出,北京要建设行政副中心,北京的行政资源要向通州转移。这个更加体现出北京市的决心,因为行政资源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其它资源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