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辨证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

摘要: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上书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里,对治国理政的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有何智慧?它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我这里给大家举些例子,我们通过这些来例子来思考一下。我们不要被一些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要能够拨云见日,能够在事物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根在哪里,源头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它或者看待它,从而让我们变得很深刻。我再解释一下,如果一个民族不能深入地去看问题,而只是看到现象层面,发牢骚、谩骂、攻击,甚至做出很极端的举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出大问题。一个民族的路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智慧,尤其是深刻的思考。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和源。

比如,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朋友都注意到了,我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老人倒在地上,扶不扶,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老人,生活能力弱化以后,摔倒在地上,要不要扶,这不用讨论,大家都应该见义勇为。再比如,前几年我听说一些现象,有的官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本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但是却有人说,这个人有权力不会用,说这个人不会当官。如果你不贪腐,仿佛就不会做官。在社会上做事秉持原则,有人说你不够灵活;坑蒙拐骗,却有人说他有本事。大家看新闻上,一些诈骗犯,他们都知道这是诈骗,明明知道这是诈骗,还卷身其中,还去骗别人。大家想一想,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没办法干这个事的。你明明知道这是骗人的,而且自己就是诈骗的一个环节,却去欺骗别人,甚至害得别人倾家荡产,这是极其恶劣的。如果你内心的良知被唤醒,你是不会这么做的。

又比如,孝敬老人。孝敬老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棵大树根深叶才茂。一个家庭的根是什么?它的根是老人。我们都是老人这个根上结出的果实。如果这个根得不到护养,这棵大树就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敬老人,大家想想,这个世界上对你最有恩的人,你都不懂得孝敬,那你在这个社会上还能干什么,谁还会信任你?所以大家发现没有,真正出人头地,或者发展得比较好的,各行各业让我们尊重的人,在孝道上,在孝敬老人方面,一般都没有问题。

那么多的现象,不公平、不合理,根在哪里?我们指责,情绪性地谩骂,甚至说一些很极端的话,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的根在哪里?我们社会中的好多问题,到底根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我们在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时候,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

我看到一则新闻,有人到印度去旅游,看到印度有这样一种现象:印度有种姓制度,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过得特别富足,有的人可能就在贫民窟里面。但是他发现,那些贫穷的人,在出去给富足的人打工的时候,该干嘛干嘛,老老实实地干,干完之后,快快乐乐地回家跟家人团聚。从一个富丽堂皇的府地出来,回到自己很落魄的家中去,却过得很快乐。他观察到,有很多这样的现象。面对那么大的层次差别,面对人生或者命运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心情平和呢?还有东南亚,比如斯里兰卡、文莱等等,去东南亚旅游,或者大家看一看新闻、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地方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战乱,可是老百姓心里面很宁静。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沉思了。沉思什么?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让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平和,能够不偏激。大家如果仔细追问的话,会发现,实际上这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正是有信仰力量的存在,人的内心就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表现出来的就是操守。底线就是我不能做什么,这是信仰的力量。还有,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什么,这也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信仰和文化的力量就告诉他,人家为什么会发展得比较好。一些伟大的企业家发展得好,不要盲目地仇视人家,谩骂人家,人家有人家成功的理由。如果说我们还不够好,那有我们不够好的理由。这样就,把情绪性化的谩骂和指责转化了。转化成什么?转化成对不同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