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辨证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

摘要: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上书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里,对治国理政的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有何智慧?它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我们分析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中道。中道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海纳百川。我们要吃饱饭,可是我们也要发展我们的文化等,这些都是很中道的,各方面力量都看到了。但是满清的时候,闭关锁国和文字狱,这两个政策窒息了文化的创造力,也窒息了我们向其他民族学的远见。最后,慢慢的我们的生命力走向萎缩。而且大家注意,在文字狱之下,不是说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大的问题,不是这样。实际上是在文字狱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文化的那个生命力,把我们文化的原初扼杀了。比如你读《易传》,“日新之谓盛德”,一定要革新;还有《大学》里面“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与时俱进,都要不断革新,海纳百川。自我反省的力量被扼杀了,大家看清朝的宫廷戏,看现在的电视剧,一口一个“奴才”。大家读鲁迅的文章,什么《孔乙己》《祥林嫂》,那个时候思想的压抑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祸害。

经过文字狱,一个民族勃勃生机的力量没有了,被扼杀掉了。应该说,政治力量对文化的摧残,导致文化出了问题,并不是说从根本上我们这个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不是这样。由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偏激,没有看到这一点,就导致他对整个中国未来该怎么办的对策上,出了问题了,比如“打倒孔家店”。经过统治者改造过的和封建专制相联系的那些东西把它去掉,这是必须的,可是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他思想的智慧,拿到今天来,仍然可以对我们有众多启发的东西,如果也随之给丢掉了,这不是很可惜吗?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在于我们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有爱护自己的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当然要海纳百川,可是要以我为主。很多人还不懂这个道理,还在不断地去攻击自己的文化传统。其实,批判是需要的,但是批判有个前提,就是爱护我们的传统,爱护我们的文化,经过批判之后,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生命力,应该有这么一个价值立场。否则的话,如果我们文化的传统或者精神维系的纽带没有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又在哪个地方呢?

讲到这里,我给大家做个小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启发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要抓到现象的背后,这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那个根和源头。有了这样一个深刻和冷静的分析以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才能把事情处理好,看问题才能更智慧。推及到一个民族来讲,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或者说有前途的民族,一定不能浅薄,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看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拨云见日,能够冷静、深刻、全面,有这么一种思考的风气,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根源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提出应对方案,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这就是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