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

原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改革的历史窠臼

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转型诉求。改革转型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改革实践,而是在改革历史的追忆中发现促进未来改革的“发力点”,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利用这些智慧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和持续地推进改革。

突破改革的功利性

改革的功利性在改革实践中表现为获取可见的物质成果。应该说,改革的功利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功盖千秋”:集体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户分散经营迅速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单一公有制改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短时间内由“全面短缺”过渡到“结构性过剩”;经济特区产生了强烈的开放示范效应。在制度约束成为主要发展瓶颈的环境中,改革成为最有效的发展工具,改革的功利性由此产生。

改革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手段和仅仅视改革为发展工具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功利性可能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非本质性等方面的局限,改革功利性可能使改革偏离其全局、长远和本质属性。改革思维中后来出现的“顶层设计”、“战略构想”都是对改革功利性的一种反馈。改革是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突破改革的粗放性

改革的粗放性也可称之为改革的非科学性,是指改革全过程缺乏精心构思和过程管控。这一认知来源于农业的耕作方式,在地广人稀且土地肥沃的农区只要洒下种子,既没有很多的技术投入,也没有很多的人力投入,土地就能够提供满意的农业收成。这就是一种粗放型的农业耕种方式。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农业只能采取集约式的耕种方式,精耕细作,投入技术和人力,力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从改革的历史来看,改革的粗放性和对解放思想的认知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解放思想的任何历史评价都当之无愧!想都不敢想,何来改革行动!但解放思想具有动态内涵,改革起点上的“解放思想”和改革进程中的“解放思想”是不同的。改革初期的解放思想十分灵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解放思想并不是改革的全部,而是改革的先导,改革起步之后还面临着很多解放思想不能涵盖的内容。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确实是解放思想的结晶,但这一目标确定之后主要问题转向如何建立这一体制的技术性问题,出现的改革摇摆不定或者是停滞不再仅仅是解放思想的问题,而是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结果的显现。

在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解放思想的发展效能一般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改革科学性的发展效能呈现出上升趋势。实践中容易产生解放思想的三种倾向:“固化”倾向——将解放思想的功能永恒化、“神话” 倾向——视解放思想为灵丹妙药、“泛化”倾向——在一切领域中滥用解放思想。毋庸置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程中,应当规避改革的粗放状态,正视改革的科学性诉求,强化改革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