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改革的短视性
改革的短视性是指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偏离甚至是有悖于改革的战略性指向。变革中的社会进程一定会产生诸多矛盾,形成新旧交织的窘境,此时社会必然动用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缓解这些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应该尽可能实现当下和未来的统一,使当下的努力符合未来的方向。
我国的改革路径是渐进式改革,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改革的成就。但在利用渐进式改革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渐进式改革的劣势。如果我们心里有战略理念,就应该做好迎接这些劣势集中到来的各项准备。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此时应避免资本所有者成为“座上宾”,预防行政权力和资本“勾肩搭背”。对此,我们心里应有战略理念,致力于利用资本和管控资本的协同,而不能让资本横行无忌。
突破改革的不稳定性
改革的不稳定性是指改革的时紧时松状态。正像经济增长一样,直线式的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实际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一定幅度的波动。但这种波动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改革实践具有超越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其态势也不可能是恒定的,但如果改革进程中时而飞奔、时而踏步,这就不是一种改革常态。从技术上说,改革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基本熨平改革的大幅度波动。
改革的不稳定性和改革的发展指向密切相关。发展是一个有众多因素所决定的集合函数:改革的制度激励、自然资源、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国际经济格局等都可能成为促进发展的直接动因。发展动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某一动因的短缺可以由其他动因所替代,并不会因为某一动因的短缺而使发展停滞不前。起始点上的改革对发展的作用和改革进程中对发展的作用具有质的差别,前者在当时的背景中不具有可替代性,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寸步难行,而改革进程中的改革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这种替代性来源于一定时期内既定改革所释放的发展空间总会有所冗余。这样,发展情形好的时候改革往往被搁置,而在发展情形不好的时候改革往往被重视,从而出现改革的不稳定状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避免改革被“边缘化”的潜在可能,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