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2)

突破改革的被动性

改革的被动性也可称之为改革的惰性,表现为主观上和行为上的“路径依赖”。从理论上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其丰硕的改革成果一定会强化社会的改革动机,由此提高改革的主动性。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实社会进程中的改革却几乎始终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在改革的起点上,初始的改革就带有明显的被动色彩,改革成为事关民族生存的强制性选择,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启动是基于强制性的社会行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强制性被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所稀释,改革压力因此而削弱;改革的现实进程中,改革的被动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一些领域中呈现出能不改就不改、能小改就不大改、能晚改就不早改、能动皮毛就不动筋骨的景象。

如果过分依赖“外在强制性”推进改革,甚至到了近乎走投无路之时才“不得不”迈步,社会必然会为此承担巨量的体制性损失和经营性损失。改革的被动性可能还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改革主导性力量的利益考量密切相关。减免改革的被动性、增强改革的主动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突破改革的滞后性

改革的滞后性是指改革经常表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性需求。谁也不能否定改革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回顾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今日中国哪一点能够离开改革。但我们分解这一历史进程又会发现,几乎在任一时点上都存在十分强烈的改革诉求,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大量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等待改革去面对。前者是改革的成就,而后者就是改革的滞后。

改革的滞后性在社会层面集中地表现为改革始终处于发展的紧逼之下。改革的功能是为发展清除制度障碍,由此决定,改革理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而不能等发展面临制度障碍的时候再实施改革。改革的滞后性必然形成“发展等改革”的格局。在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上,还要考虑改革的现实过程——改革是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由此可以看到,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意味着改革不仅不能滞后于发展,而且需要改革一定程度地超前。发展倒逼改革是对改革被动性的一种替代,也是中国改革的一种动力来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