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5)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5)

突破改革的不协调性

改革的不协调性是从改革结构观察而呈现出来的改革领域之间的不均衡性。我国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这种选择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选择经济领域作为突破口,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成果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奠定社会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数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此时人们有了另一种感悟:没有经济发展不行,但仅有经济发展也不行。人们发现:经济发展中需要资本要素,但资本不能为所欲为;人类生存中物质重要,但这并不能抑制凌乱而破败的精神家园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痛楚;社会运行中权力重要,但没有约束和制衡的权力注定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政府是重要的,但政府行为需要为其设定边界。这些感知转化为一种改革行为,改革由经济领域进入到政治领域,并逐步扩展至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此时,出现了一个更具复杂性的改革结构,我们已经真切体会到改革领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在改革协调性问题上,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协调。应该承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肯定政治体制变革对经济和社会运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事实上已经将“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谁都能列举出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应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制度结构中的政治体制瓶颈。渐进式改革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必须依赖既定的政治框架支撑经济和社会运行。我们应该将视线转向更具复杂性的改革立体结构,在原有失衡状态不断得以矫正的同时着力构造新的均衡格局。

突破改革的增量偏好

改革的增量偏好是指人们倾向于选择新增加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改革(或者说不采用老办法),而尽可能不触动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事务。改革实践中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和“一厂两制”当属增量改革的历史典范。增量改革不触动原有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其最大优势是可以保障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稳定性。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基于经济基础和发展的连续性,增量规模相对于存量规模而言十分有限,增量改革虽具有积极意义,如:示范效应,但改革效能不大;经济领域可以实施增量改革,但政治领域中的增量改革空间极其狭小,我们很难设想再另外建立一套政治权利的运作机制。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是一座文化圣殿,客观而准确地解读改革历史是我们这一代改革亲历者的责任。过去的改革成就了今日中国,“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全面、深入而持续的推进改革,以往改革的经验和不足都是可以促进未来改革的文化财富。对改革历史的分析不应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改革的已有经验不一定适合新的改革实践;另一方面,已有改革历程中呈现出来的某些改革“瑕疵”却可能蕴含着促进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价值。在新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全面深化改革强烈地呼唤改革转型,挣脱改革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改革局限性。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