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4)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十个“突破”(4)

突破改革的低社会参与度

改革的低社会参与度是指改革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而基层民众对改革的关注度不高。

改革启动以来,存在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始终挥之不去:改革使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普通民众对现实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忧虑。人们将这种情景称之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前者而言,人民拥护改革,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百姓在改革实践中逐渐醒悟,只有改革才能使各类利益社会化,这类公共利益是百姓利益的主要依靠!就后者而言,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一种景象,而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也显得较为复杂:改革路径由上至下集中推进而忽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改革相对于发展的滞后不能满足公众在物质性需求之外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改革进程的持续和深层次推进被眼前发展所局限、和公众密切相关的公共需求因为改革的结构性差异而短缺,等等。改革进程中公众忧虑的上升来源于改革本身,这一认知的汇集和社会传播又降低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由上而下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效能,但无疑具有较高的改革成本。“政务公开”是一项有效的弥补性改革措施,让公众知道政府的行为逻辑,知道政府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知道这件事情和公众的联系,知道政府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但这还不够,公众应当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果说,改革可以在较低公众参与度的情况中取得既定成就的话,那么,以后的改革推进则不能离开较高的公众参与。目前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局部改革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公众力量具有扭转这种趋势的能力,增加公众改革的社会参与度必将强化改革的社会基础。

突破改革的非系统性

改革的非系统性是指改革设计缺乏关联思维致使改革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改革初期阶段,改什么立马见效,这种“一改就灵”效应引发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改革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制度的系统性特征日益显现,一些在局部发生的改革效能因为制度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大打折扣,系统性改革的要求因此而强化。

但是,现实的改革进程却只能以某些领域作为改革的策略性选择,即使是在这一领域中也不能同时启动所有环节的改革。面对这一矛盾格局,需要将系统思维引入改革之中,按照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改革路径,并加以有序推进。但改革的功利性取向使改革被工具化,只有“书到用时”,才感受到制度对发展的阻碍,才再次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变革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这种状态决定发展对制度的需求以极不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现实的发展压力,改革容易慌不择路而自然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这种情形的积累,使改革迟迟难以进入系统境界,提高了改革的成本。前几年出现过“战略”和“细节”之争,这带有个人目的的炒作色彩。在现实中,离开细节的战略将难以落地,战略不能落地,虽大何用?离开战略的细节将失去方向,细节没有方向,何去何从?因此,在实践层面任何一个都不能决定成败,两者的协同才是成败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