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为何成为热词?

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为何成为热词?

核心提示: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供给侧改革还应从三个层面重点入手:一是产业创新升级,要在后工业化中加快智能化;二是制造业创新升级,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三是服务业创新,在改造传统中走向现代化。

原题:四个视角,透视“供给侧改革”

关注经济的人不难发现,“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热词。

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指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5日,习主席在G20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18日,习主席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何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型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意味着,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更多从供给侧出发,更加精准发力,实现经济转型再平衡。

当下我国经济领域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一方面,一些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尽管打折促销仍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一个马桶盖、一个电饭煲、一罐婴儿奶粉,不惜走出国门采购……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央决策层近日频频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步入“十三五”的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攻坚战。能否迈过转型升级这道坎儿,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供给侧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供给侧”与“需求侧”比较有何异同?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本版对此作了解读。

——编 者

视角一 “供给侧改革”为何成为热词?

刚刚过去的“双11”,天猫创下912亿元成交额,京东、苏宁等电商也创历史新高;广大农村已经成为电商的一片蓝海;去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超1亿人次;“银色浪潮”带来的养老、医疗等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然而,曾经红火的楼市却在经历一场调整。2000年至2013年的“黄金时期”,中国房地产投资年增长率约为24%;而今年前10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降至2%,且不排除进一步降低的可能。

这两组数据,折射出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当前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些产业大都跟政府扶持的行业有关,2008年以来巨大的基建投资带动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建筑、钢铁、铝、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就是要让其他产业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政策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须对供给体系进行调整。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这却是属于“需求侧”重要内容。与之相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在供给侧上做文章,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端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释放经济活力。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当前被频频提及的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我们预计,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在6.5%以上,而实现这样的增速并不容易,需要宏观政策持续加力。”在张立群看来,供给侧的创新转型十分关键。

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还源自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许多中国游客在欧美国家旅游时,都会购买皮鞋、化妆品、奶粉、箱包等。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看,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依赖度较高,唯有加快供给侧改革进程,才能在宝贵的“机会窗口期”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