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独特的语言魅力,显示了强大的语言力量。因为有这些独特风格和魅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这些讲话和文章想听、爱读,听得懂、记得住,感触深、收获大。

由此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往的讲话和文章可以看到,他追求和倡导优良文风是一贯的,概括起来就是反对“长、空、假”的恶劣文风,弘扬“短、实、新”的清新文风。早在2004年习近平任职浙江时,他就对浙江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过:“我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向大家提三点要求,归纳起来是六个字:求短、求实、求新。”2005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撰文《文风也能体现作风》指出,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他明确提出文章、讲话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诸如“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最能代表习近平在文风上要求和主张的,是2010年5月12日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的《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对为什么要改进文风、提倡什么样的文风、怎样改进文风作了系统精辟阐述,特别是他对文风建设一定要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提出了明确要求。整个讲话简短精炼、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富有新意,总共仅4900字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讲完了,是一篇真正身体力行“短、实、新”的讲话。

学习十八大前后习近平的讲话、文章,深感其善用比喻,使道理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善讲俗语,拉近与听众的感情;善讲故事,使人产生共鸣;善讲新话,使人耳目一新;善讲短话实话,体现务实作风;善用哲学,使内容蕴含深刻;善于用典,以古喻今,神采飞扬。总书记文风上这些鲜明特点,总书记对文风的一贯要求,总书记运用优良文风表达的深刻精辟、富有哲理的思想真谛,都需要我们反复学习领会。

跟总书记学文风,首先要学习总书记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习他善于把握学习内容,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文风好不好,跟学识有很大关系。培育好文风,需要强学识、增底蕴。腹中无物则手上无法,手上无法则文章乏味。总书记的好文风,是同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联系在一起的。1969年1月,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上山下乡当知青。当地老乡回忆,习近平带一箱子书下乡,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习近平特别注重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阅览室,可以查询到一篇13年前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指导教师为刘美珣教授。这篇博士论文的作者就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1998年3月起,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习近平在论文中谈到:“无论从农村市场化建设的角度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看,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人们出生之日起就分成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两种不同身份的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理智而又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坚决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彻底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此后,习近平对户籍改革的态度,总是与他在论文中提及的城镇化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学习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重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一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就无法制定决策、解决问题,就很可能在工作中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纰漏,导致工作被动。二是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015年12月11日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党校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三是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总书记还提出,领导干部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知,从不同层面阐发了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用。他多次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回顾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的华夏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说到底,是体现民族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这一文化纽带,中华民族就难以生存延续,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在就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他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绩:“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跟总书记学文风,还要学习他善于从世界文明中吸收有益成果的宽阔胸怀和眼界。中华文化始终与世界各国文化紧密相连,理应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都鲜明生动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凡影响,使外国友人印象深刻、欣然接受,收到很好的外宣效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