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生活史的史料、方法和表现状态
教育生活史在研究的整体架构上,具有宏大的学术气象。它既体现多学科的融合,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从史料来源来说,教育生活史注重口述史的叙述方式。史料上的大史料观,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所表现的历史内容。胡适认为,教育史料收集要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以“无意于伪造史料”为标准,不能认为杂记与小说皆无意于造史料,故其言最有史料价值,远胜于官书。[3]
在史料上,要树立大史料观。“拓宽史料的来源,树立地上史料与地下史料并重、正史史料与笔记小说史料并行、文字记录或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并举的大史料观。”[4]教育生活史研究必须充分借鉴人类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丰富史料。“不管是已整理的还是未整理的、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档案史料,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中文的还是外文的各种文集、笔记、日记、家谱、族谱、年谱、方志、实录、纪事、报纸、杂志等记载史料,不管是回忆录、传说、歌谣等口碑史料还是各种文物、图片、绘画、教具、学具等实物史料”,[5]都需要收集、鉴别、考析、整理与吸收。教育生活史史料的视野非常广阔,特别是散落民间的一些非正式出版物,由于其所表现出的个人的记录色彩,往往真实感更为强烈。同时,教育生活史更要强调源于基层民众生活史料,强调史料的“原生性”、“原生态”,与研究对象的契合,接教育生活的“地气”,表现内容更为原汁原味,更能够反映最基层的教育生态。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生活史研究具有明显的“跨界”色彩。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乃至数学、统计学、生态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方法理论,在微观的、全面史学的教育生活史研究面前,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吸收各学科的优点和长处。关于教育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笔者在2011年提出了“三维系统方法论”,由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三方面构成。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历史理论和中观史学理论的积极因素为基础,吸收其他理论流派的合理因素而形成;一般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是指带有较强技术性和专门性的方法,用来处理和分析教育史料,进行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6]
在传统的教育史学所用的研究方法中,以中观层面的一般研究方法居多,这和研究对象与视野有关,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的层面。教育生活史更明确地关注于微观和个体,因此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需求会更多。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起着具体作用的是第三种研究方法。就教育生活史研究而言,它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科的一般方法,如历史考证法、文献分析法、历史模拟法、口述历史法等;二是跨学科方法,即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类比研究法等。需要指出的是,方法不是也必是越新越好、越多越好,方法只是工具和手段,它是为所研究的内容服务。内容才是根本,表现力是检验研究方法的重要参照。教育生活史如何具有创新性,笔者认为,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是核心生命力,同时应该具有活跃的学术表现力,其学术表现力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教育叙事的表现手法。历史研究的语言多采用分析语言,其特点在于严谨而可读性不强。历史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历史著作中都存在着理想的共同叙事结构。[7]中国传统的史书,相当部分采用的是叙事语言的风格。叙事与分析不同,它将特定的事情按照逻辑顺序纳入被阅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结构中,这样的叙事方式,等同于“讲故事”。[8]“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以叙事‘讲述’世界”。[9]而叙事代替分析,是缓和了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叙述紧张。[10]叙事在进入教育史,特别能够体现在教育生活史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学术研究由宏大叙事向个体叙事、整体史学向微观史学的嬗变。
第二,情境再现是教育生活史研究所追求的读者接受效果。情境再现是研究效果的主要表现,它展现给研究者的是恢宏社会历史画卷下的生动、有效的教育生活场景,是一种学科自觉和学术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对人最基本生存面——生活状态的情感守望。在形式上,教育生活史研究的视野下移,能够用微观、通俗的语言,展现研究对象的社会画卷。“让社会上的各方面人自己去叙述,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接近我们的社会生活,真正地揭示我们社会生活的真相”。[11]情境再现的效果,是历史真实和艺术效果的统一。历史真实和叙事真实本不是一个概念,生活叙事的语言,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应该突出感性,以个体的情感表现,表达同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特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文学语言是教育生活史研究的表现形式。强调教育生活史研究的文学形式主要是针对学界目前的一种重客观表述、轻主观接受的现状而提出的。学术研究应该借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增强学术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更好地达到著作和读者的有效互动。具体到教育生活史的研究中,需要史料多元化、细节文学化、注释学术化、考证注释化,大胆借鉴中国古代史学家写史的方法,通过历史上教育生活的叙述达到情境再现的效果,最终通过读者的阅读形成有效的互动。
无论是史料、研究方法还是学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教育生活史研究所必须重视的因素。一部好的教育生活史学术作品,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文学的语言,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史料和作者自身的分析融合其中;二是在个体与群体、不同层次人群以及不同区域特点的对象处理上,着眼于具体的细节方面,留下教育生活的日常情境;三是要放低学术研究者的姿态,善于向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史学学习。教育生活史研究需要有不断寻觅史料以成其“信”,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成其“达”,不断展现精准的表现力以成其“活”,从而走一条体现微言大义、形象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学术发展道路,并不断推进学术研究新境界的步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