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3)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3)

三、教育生活史研究内容的文本借鉴

生活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较好的发展。西方生活史研究着力于微观史学领域。金兹伯格的《乳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1976年)从民众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去发觉时代跳动的脉搏,该书已被奉为微观史学的经典之作。法国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2007年)则具体细致地表现了微观史学的治学方法,蒙塔尤是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1320年有人利用办案机会,将该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矛盾冲突等作了详细记录,600年后的勒华拉杜里充分利用了这批史料,以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再现了600多年前该村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以及14世纪法国的特点,从一个微观世界映照了宏观世界。国内学者如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一书以大量史料,从市民生活的角度表现了多年前成都人的公共生活世界,它的逼真的场景再现,对于教育生活史的细节表述,具有很好的启迪价值。通过中外生活史研究的比较发现,将自己的主体性放进史料中,通过活动场景进行深入分析,并力求以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现出生活的“现代性”与历史分析的深度,是国内外生活史研究的一大共性。

教育生活中所流淌的人生感悟,历来受到教育亲历者的重视。杨亮功的《五四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黄山书社,2008年)虽系作者个人叙述,但是却反映出清末民初教育大转型时期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教育者们所具备的灿烂智慧,他们对于教育生活的感知,是新旧教育嬗变非常珍贵的史料。教育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近代大转型的社会里尤为明显,近代诸多学人的记述丰厚,如蒋梦麟的《西潮与新潮》、陈鹤琴的《我的半生》、蒋廷黻的《蒋廷黻回忆录》等作品,他们略带沧桑而有饱含深情的笔触,对于变化中教育生活的认知,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年来教育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校教育生活方面,司洪昌的《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相互构镜,将研究者“我”自然地带入研究过程之中。在教师生活史方面,刘云杉的《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站在历史人物立场,通过对《退想斋日记》史料的把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读书人的教育生命实践。蒋纯焦的《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紧扣塾师这一研究对象,以纵向的历史段落表现不同时期塾师的生存面貌。学生生活史方面,孙崇文《学生生活图景:世俗内外的教育冲突》(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施扣柱《青春飞扬——近代上海学生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刘训华《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围绕学生生活的时代风貌和特征做了比较到位的描述与再现。

在教育生活史的实践应用层面上,刘良华的《教育自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尝试。《教育自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教育故事。启迪教育者,为什么有的教师被学生仰慕或厌恶?教师将以何种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一辈子的“重要他人”?同时启迪受教育者:为什么说自学是有效的学习?为什么人的成长需要朋友?该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于“我”的教育生活自述,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念、主张渗透其中,是相较于一般学术研究更高的境界,是着眼于教育生活史对于现实教育的指导。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