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生活史研究价值的多维阐释
教育生活史研究对于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活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历史学角度,对于深化历史学特别是生活史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研究,并从侧面表现时代的特点,特别是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者心态问题,可以从更新的角度来观察。教育生活史研究能够形成较高的学术境界,它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融合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特点,在学术研究上可以形成自己的学术气象。
第一,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活动史研究的需要。开展教育生活史研究有助于深化教育活动史研究,进而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教育生活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为能动、最为鲜活、最为丰富、最为真实、最为具体的内容。教育生活史是教育活动史的重要部分,研究教育活动史不能不研究教育生活史。研究教育生活史有助于深化教育活动史,进而推动教育史学科建设。可以肯定,教育生活史研究将成为今后教育活动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教育史学科建设新的生长点。
第二,研究教育生活史也是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教育史研究者学术观点的需要。早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教育史研究者提出要将教育史与生活史结合起来研究,主张研究生活史,如方与严提出:“要研究《教育史》,即当研究《生活史》,研究《生活史》,即是研究《教育史》。《生活史》的出路,即是《教育史》的出路”。[12]陈青之在《中国教育史》中也写道:“教育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属于理论方面”。[13]雷通群在《西洋教育通史》中更指出,教育事实“包有两种要素,其一为教育理论方面,其二为教育实际方面。前者是关于教育理想或方案等一种思想学说,此乃构成教育事实之奥柢者,后者是根据上述的思想或学说而使其具体化者,如实地教学、教材、设备、制度等均是。……此等理论或实际,若为某教育家所倡导或实施时,须将其人的生活、人格、事迹等,与教育事实一并考究。”[14]很明显,方与严、陈青之、雷通群等人上述所言的“生活史”、“教育者生活”、“人的生活、人格、事迹等”,都是教育生活史的内容。对其作历史的研究,正是教育生活史研究。
第三,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是对人的本原的一种发掘。从哲学上来说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同时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教育生活史集中体现了“人本”思想,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同时,从大量教育生活的史料出发,可以还原历史上活生生的人对于教育活动的参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具体的表现,将作为符号化的历史行为具体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人,体现了对个体人的尊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尊重。
第四,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对世界教育史学思潮的适应。日常生活史、微观史学和实践主义观点,都是这方面的体现。世界教育史学研究的趋势是微观化、生活化,教育生活史正是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中国的教育史研究,不仅能够在教育思想史、制度史的实践层面作出很好的学术贡献,同时更能够在其源头——活动史的层面上有精彩的内容。而且,生活史研究自身发展也需要有像教育生活史这样鲜活的学术领域的介入。生活史作为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日渐重视的研究领域,它对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使得人们更愿意看到来自教育学思考。而教育生活史的出现,则在更大层面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普通人关于教育的生活史的了解。教育领域的生活史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效果。
第五,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一切现实的学术研究,都有它的现实观照的内容,教育史研究也不例外。现实的教育改革需要生动、丰富的历史资料,历史上的教育生活,能够给予今天教育改革以启迪。通过对教育生活史的研究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改革的实践版本。可以说,教育生活史是现实教育可供参照的最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素材,其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个体,对于教育的参与与体验,可以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历史发展是具体的个人或群体的行动结果,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不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取向,而是每个人、每个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这些人公开或掩盖、实施或抑制其愿望的方式,最终意在说明社会的压力与刺激是怎样转化为人们的意图、需求、焦虑以及渴望,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是如何接受和利用这个世界。[15]相应地,教育生活史的人文关怀使研究者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通过文献和个案,以生活叙事的形式,将教育参与者的生活环境、教与学的活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内心世界、个人奋斗等内容联络起来,在一个“跨界”的视野上,去窥视教育生活中个体生命的“浪花”,并借此揣测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太阳”。
(作者简介: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Gregory,Brad S.Is Small Beautiful? Micro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J].History and Theory,1999,(1).
[2]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N].光明日报,2006-02-14.
[3]胡适.与陈世棻书[A].胡适文集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41.
[4][5][6]周洪宇.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10、36.
[7][10]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3.
[8]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Richardson L.Narrative and Sociology[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1990,(9).
[11]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12]方与严.新教育史[M].上海:儿童书局,1934.2.
[1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4]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