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秩序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东亚秩序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5年3月27日《环球时报》在第一版上发表了题为《博鳌最热词是一带一路》一文,报道了2015年3月26日至29日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十几位外国首脑、80多位各国部长级官员、65家财富500强总裁——总共来自49个国家的近3000名代表齐聚中国海南博鳌。此次年会,各国政要、官员和代表都极大关注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013年10月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构想,与此次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以及随后国务委员杨洁篪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阐述。而在论坛举行期间,又逢中国发起的有助于一带一路发展所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欧洲国家热情高涨,积极申报,使“亚洲达沃斯”地位骤然提升。如今带有国际性的各种活动已把中国推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今天,正是从中国的昨天走来。中国曾有过两千多年辉煌的农耕文明和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在历史上,以中华帝国为中心所创建的东亚秩序,或称“中国的世界秩序”,或称“天朝礼治体制”。如今,探讨在与时俱进中的东亚秩序与当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对我国参与和引领世界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生、共荣、和平、平等、友善、和谐,适应自然生态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实有必要。

一、东亚秩序的动态发展

秩序从远古走来是个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东亚秩序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的古代先民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游牧生活发展到有稳定居住的家,是由养猪开始的。汉字的“家”是由猪圈而来,汉字宝字盖下是“豕”,“豕”即指猪。当先民固定一个地方养猪,家也就固定在那个地方,架木为屋,豢养牲畜,开始定居,并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有了“家”便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了。[1]由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进一步发展,凡有牲口圈栏之处,便有人居,后来索性便以原来表示猪圈的“家”来表示“家庭”,从此“家”的内涵就日渐加深。周代以男为家,以女为室,有家(夫)有室(妇),方谓成家。在奴隶社会,诸侯统治的部落范围比较大,称为“国”;大夫统治的范围小,称为“家”。[1]国是由家组成的,家是国的组成部分。当古代出现国家,也就进入了有阶级的历史时期,也就有贵贱、贫富之分的社会了。那时国家的概念,一般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就是一个国,当时这样的国比较多,各个国之间交往就要有个秩序,正如《黄帝四经》所言:“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不予,国必遂亡”。[2]各个部落国之间失去正常秩序,社会就会混乱,先民慌慌,心神无定。当去骚扰、抢夺别的部落国的物资,不以厚礼偿还,则伤民心,国必亡,因此不同部落国之间必须有可遵循的秩序。

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从夏王朝开始的。夏王朝的“夏”,从甲骨文字形看是一个威武雄壮的侧视的人形,意指具有强大力量的人,象征伟大强盛。所以古籍上说:“夏,中国人也”。“夏者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1]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我国第一个朝代便叫“夏”朝,相传是夏后氏部落领袖“大禹”所建立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实施王位世袭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所以《礼记·礼运》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的大同之世。所谓大同之世,就是“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所谓“小康之世”,就是“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3]

所谓“天下为家”,就是“一家天下”。这就是夏朝为传统东亚秩序提供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而实现“天下一家”的路径之一是大禹治水。伟大的自然界是人类的第一课堂,是一部宏大的力量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法则。大禹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造福天下,《尚书·夏贡》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以常都冀州为中心,其次为兖、青、徐、杨、荆、豫、梁、雍,这并非一种习见的政治地理区划,而是一种人文地理区系。九州范围,东至大海,西至甘、陕,南达湘、鄂,北及辽东半岛。各区域格局,又是在全境按照东西南北一定的里数来划定,对辽阔的地理进行了宏观规划。在划分九州的同时,对各地山川脉络、土壤等级、物产分布都进行了考察和记载,并规定各州贡赋的品种、所经的路途等。

最后,大禹在九州的疏导工程全部完工,四方境内得到了全部安居,九州的大山斩木通道,九州的大河全部疏通,九州的湖泽已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已实现统一。掌收贡赋的六府运转良好,九州的土地都可征收赋税了,并依据上中下三种土地肥瘠为准则来定税额。然后,封土赐姓,建立方国,敬修德业,坚持天子所定的原则,形成了四海九州“天下一家”的格局。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夏禹实施“五服制”。根据《尚书·禹贡》记载,五服制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甸服:距离国都一百里内的要缴纳连着秸穗的整捆的禾,二百里内的要缴纳禾穗,三百里内的要缴纳去掉了秸芒的穗,四百里内的要缴纳谷粒,五百里内的要缴纳细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侯服:近百里以内的为采地,二百里以内的为男爵地,其余三百里地封诸侯。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绥服:其中内三百里地区着力发扬文教,外二百里地区奋力发展国防。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要服:其中内三百里地区要逐步改变风俗,外二百里地区则任其自由迁徙。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荒服:其中内三百里地区要因俗治理,减省礼节,外二百里地区则无须贡纳。[4]这就是在奴隶社会东亚秩序的朝贡制度的萌芽。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8世纪,是中国史上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东亚秩序的朝贡制度已见雏形。据《国语》记载,周朝卿士祭公倡导德治天下,坚持“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的理念,主张以修德而“怀柔远人”。法先王之制,提出“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4]也就是说,先王的制度,王都四周千里区域称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属于侯服,从侯服到卫服统称宾服,蛮夷边远的地区称为要服,戎狄荒凉的地区称为荒服。属于甸服的供奉日祭,侯服的供奉月祀,宾服的供奉享献,要服的供奉岁贡,属于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当各服有违规定者,天子要自责修德,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武。这种先王之制,也正是传统东亚秩序天下归一理念的发展之元,朝贡制度的发展之始。

历史跨入农耕文明的周朝时期,诸侯向周天子朝贡就成为适应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据《左传·庄公廿二》记载的“天下第一卦”,讲述周天子的一位太史按照《周易》规定的程序为陈国公子完推演推出“遇观之否”卦。“观”与“否”都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此卦是观和否两卦合一为“互卦”。按此互卦说辞为:顶上有天,下面有土,中间有风,于是形成了山。在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社会,山是人们用物的主要来源,有山就意味着有巨大的财富。但在王权统治的时代,一切都是天王的,只有通过天王的赏赐,诸侯才能拥有山川,有山川才有财富,有财富就应当上朝纳贡。[5]

《周易》“遇观之否”卦辞进一步表明了天、地、人自然和谐而推演出最初的东亚秩序是以天下统一为基本理念,朝贡是服务于“天下统一”的基本制度。而《尚书·禹贡》和《国语》所讲的“修德以怀柔远人”是东亚秩序雏形的战略思维。

据学者李云泉所著的《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所述:“朝贡制度从先秦至清末,一直具有多重性特征,如同心圆般层层向外延伸而又紧密相连。其核心层是中央与地方的朝贡关系,主要通过地方向中央交纳土贡来体现;中间层是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关系;最外层是中外朝贡关系(明清时期又分中国与属国的朝贡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朝贡关系)。五服制不仅描述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朝贡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朝贡关系由内而外延伸发展的史实”。[6]

纵观历史,东亚秩序的动态发展是一个开放系统,夏禹时期的五服制是指在黄河流域的广阔生存空间,并把其视为世界中心,即周成王时《何尊》所言:“宅兹中国”和《诗经·大雅·民劳》所言:“惠在中国,以馁四方”。而南“夷”北“狄”只在以华夏族群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迁移和流动,但那时还只维持“裔不谋华,夷不乱夏”的华夏民族的单纯血统,而中国境内相互独立存在的夷狄等其他民族一直保持友好往来的交流关系,史称“华夷秩序”,因为东亚秩序是一个开放系统,而“华夷秩序”恰恰蕴涵其中,是东亚秩序的具体化。

秦汉一统王朝的建立,不仅建立了巩固的中央与地方的朝贡制度,而且随着中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用于中外交往的朝贡制度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发展。据《南史·夷貊传下》记载:“东夷之国,朝鲜为大”。《魏书》卷一百的传论说:“高丽岁修贡职,东方之冠”。[7]在东亚除了朝鲜一直向中国称臣纳贡外,“两汉时期,日本对汉朝已开始直接遣使交往,汉先武帝授金印于倭王之事,便是这一时期中日交往的重要见证”。[8]汉朝不但开通了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通道,还有那彪炳史册的张骞通西域。2015年3月31日,《光明日报》刊发的最近从一块唐碑研究发现的唐朝宦官杨良瑶亲率使团下西洋以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秩序,使东亚汉文化圈在“天下一家”的理念引领下,发展为面向西亚、中东、欧洲以及非洲各国和谐共存的关系,使东亚的朝贡制度发展为东西方的外交关系,使东亚秩序与穆斯林秩序和罗马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在相互的碰撞中,发展为包容互鉴、和合共融的关系。东亚秩序存续发展二千余年,是世界历史上时期最长、影响最大的具有国际性的秩序。

如果把东亚秩序上升为哲学高度去认识,东亚秩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必有阶段性,而有阶段性必有局限性,局限性适应于阶段性,阶段性又构成东亚秩序发展的连续性,按此辩证发展的动态规律,东亚秩序作为一种秩序,永远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