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如其人”

颜真卿“书如其人”

摘要: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代表。

人品是中国古代对文人士大夫个人品德的重要评价手段,其在官员身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身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人身上体现出“诗品”。官品、书品、诗品都是人品的代名词。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代表。

一、历代关于“书如其人”的审美观

“书如其人”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书如其人”的说法最早出自西汉扬雄:“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心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行、品性的反映。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历代对“书如其人”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书法即心法:心与笔、心与字之间的关系

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用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方面从书法的角度说明心中端正,用笔就会端正,另一方面暗示穆宗,心存正气,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唐代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说明书为心画,一字见心。明代项穆认为心、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说明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心法,“心”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立而道生: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强调了君子立身之本在于德行,德行是翰墨之基。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说明做人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人是“书品”之本,人格修养提高了,翰墨之道必然会提升。

德艺双馨:人格境界与书学境界的关系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钢暴,未免流露楮外。”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于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近代书法家林散之一生非常重视人品与艺品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有境界、品自高”,人格境界提升了,书学境界自然会提升,德艺双馨自然而得。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