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践行中国特色教育的思考(2)

曾天山:践行中国特色教育的思考(2)

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该如何体现特色

教育思想上要体现中国特色,首要是形成中国教育理论,不能妄自菲薄,照搬他国。中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涌现出从孔子到陶行知的一大批教育家,产生了《学记》《师说》等世界教育名著,培养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基本特色是大教育观,重视社会和教育的相互作用,突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全面发展教育观,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相互作用,重视胎教和家教、社会教育;和谐教育观,强调内外兼修,着重启发人的内心自觉。要求社会尊师重教,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础训练、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理论,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是针对应试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片面化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其实质是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教育内容上,要充分反映中国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传递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书法民乐国画可以练功夫、育美感、怡情操,通过国学教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为国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信仰。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是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能生搬国外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三条途径,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学模式上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本土经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中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教学流派,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王敏勤的和谐教学实验、顾泠沅的青浦教学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马芯兰教学法”、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这些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贡献了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成为教育教学的“本土创造”,至今影响深远。

教育管理上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全局和长远谋划确保中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长期稳定的执政地位,强大的行政力量,完善的教育科研支撑,广大群众的支持,能够全国一盘棋整体规划,能够统筹各种资源扶持后进地区和困难群体,能够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结合,推动科学决策、综合改革、先行试验、总结推广,有利于建成关系百年大计的教育工程。

在教育空间上,具有国际视野扩大开放办学,而不是闭关锁国。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水平,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在教育时间上是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而不是故步自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保障学习者充分自主多样化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包括发达的幼儿教育、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完善的职业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和健全的终身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