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或者说是在西方兜售民主理论时,容易犯下的一个比较大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西方兜售给我们的是理想中的民主,而我们想要的、想用的是现实中的民主,也就是说,理论想象与现实需要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从而,导致双方既谈不到一起,又想不到一起。我们当然需要民主,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现实可行的、自己的民主。所以我经常说,跟我们中国人谈论民主,不妨用一个操作性的手法来思考问题。谈论中国的民主,从操作的方向来说,我们要去几个地方想一想、看一看。
哪三个地方?第一,国家信访局。我们到国家信访局看什么?民主,不搞不行。如果不搞“把权力关进民主法治的牢笼”,权力误用、权力滥用会给老百姓带来多大伤害?我们去国家信访局看看门口登记上访的人就知道,民主法治不搞不行。
第二,新疆喀什。在新疆喀什你会看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这么多民族的状态,这个地区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民主要怎么搞?中国有很多民族聚居区、民主自治区,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说乱搞不行,否则,乱搞的民主是值得商榷的,是值得质疑的。
第三,北京西站北广场。在那里,既有衣着华丽进站坐一等座位的贵妇人,又有为了省下几十块钱而拎着蛇皮袋子露宿上一整夜的打工者。那么,对于许多打工者来说,一张选票可能还不如一张车票来得更实际、更实在。所以,中国要搞自己的民主。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8个能否”民主标准非常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
(六)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
如果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那么没有骨骼立不住,没有血肉不丰满,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所谓“口袋鼓,脑袋瘪”,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到: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所以文化建设在他的思想中也占有一个非常特殊、重要的位置。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比较缺乏吸引力;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不够重视。那么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集中体现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我们就会看到,整个社会思潮呈现碎片化、感性化的态势。
从社会文化上看,我们的审美活动变成了一种消费性审美,我们的文化从一个相对比较神圣的位置坠落到了一个比较世俗的位置,从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变成了一个比较娱乐化的视角。那么在社会心理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焦虑、失信、不公、挫折、冷漠等现象。所以,如何有效应对和把握这些问题?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观点需要我们把握。
哪三个观点?第一,强调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不要爱惜羽毛,不要当太平绅士。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把我们的“根”扎下去,把我们的“魂”树起来。
第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所以,意识形态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七)习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了一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十分感动的话。他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习总书记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中国社会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不公、贫富差距过大;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201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做好民生工作。比如说他特别强调扶贫开发,绝不能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所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路可以理出,在社会保障上,他强调“补短板、兜底线”,织安全网;在社会治理上,他强调进一步增强和解放社会活力;在社会安全上,他强调以国家安全体制的变革和安全有效维护为抓手,来保证社会安全。所以,有保障、有核心、有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有了幸福。
(八)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非常好的论点和判断。比如,他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就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他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云南考察时他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总书记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这讲的还是对生态的重视。
所以一项调查显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几个重点要做:一要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二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要发展循环经济等。对于这些,总书记在具体的施政策略上都有所考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