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军民融合产品技术创新。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通过构建科学的军民融合国防科技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机制,塑造良好的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军民融合是军工企业的独有优势,军民深度融合应是军工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军民融合切入点和重点是产品和技术上的融合,军品核心技术是民品科技创新的技术源泉,民品产业是军工技术的用武之地。要强化军民科技创新协同性,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力度,特别是通过把军工技术转化成军民共享技术,不但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做到了“以民养军,以民保军,平战结合”。一是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原则,立足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要求,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的转变,提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水平。二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举措,坚持寓军于民,先后开发出4×4系列反恐防暴特种车辆、新能源汽车、稀土高效节能电机、高铁部件等军民融合新产品,大力调整民品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三是在创新机制上,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和开发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攻克难点,培育核心技术,加快军民品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利用军品雄厚人才资源,建立人才成长职业化通道,实现长家分离、长师分设,帮助民品产业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同时让民品领域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管理理念提升军品领域的研发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
推动与地方、军队的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国有军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助力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举措。军民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政府、军队、企业等各个方面。作为国有军工企业来讲,我们需要深刻领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深刻领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统筹谋划自身定位,合理安排能力布局。企业与地方融合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在军民深度融合上的独特作用,形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依托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试验场地等重点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提升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企业与军队融合方面,要按照武器装备体系建设要求,着手健全完善体系化服务国防建设新机制,从深层次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形成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供给能力。改善和提高企业武器装备动员的平战转换机能,建立职业化服务保障队伍,依托社会资源打造高水平的试验基地和培训基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真正实现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满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
推动军民融合思想文化建设。军工文化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鼓舞着我们60年如一日地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强化军民融合思想文化建设。要继续深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军工优越感,打破计划经济思维,牢固树立市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并驾驭市场。加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宣教力度和开放力度,积极创造企业和外界交往的机会和平台,使社会各界和企业职工深入了解军民融合的政策精神。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创新商业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追求新的发展空间。以军品的品质要求,强化民品的质量管理,以民品的竞争意识促进军品生产经营,一手抓军工社会效益,强力保障国防安全,大力推动军品尖端科技和先进工艺造福于民,一手抓企业经济效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强军与兴企的双赢。
(作者系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